#金匮要略#
後面有痰飲咳嗽篇,這裡的咳嗽上氣有什麼區别呢,咳嗽是很多疾病中的伴随症狀,感冒咳嗽,痰濕咳嗽,喘而上氣咳嗽。肺癰肺痿都會咳嗽,本篇也是如此,主要講的是上氣,咳嗽是伴随症狀。上氣有虛實之辯,寒熱之分,需要用心分别。不過總的來說實證較多,寒症較多。這是因為本身痰濕就是陰邪,上氣往往痰濕是基礎病機,寒症也就多見。
3上氣面浮腫,肩息,其脈浮大,不治,又加利尤甚。
上氣有虛實之别,當然大多是虛實夾雜,隻不過虛實有偏重而已,本條說的上氣屬于腎陽不足,腎不納氣,出現上氣擡肩,面浮腫是因為陽虛不制水,而浮腫,脈浮大是浮陽外越,如果二便失司,屬于死症。這種情況就是要大補元陽來進行治療。
4上氣喘而躁者,屬肺脹,欲作風水,發汗則愈。
肺脹是指肺氣脹滿,由于肺失肅降,出現肺氣脹滿,上氣而喘,故而煩躁,肺朝百脈,通調水道的功能下降,就會出現風水,這個時候發汗是正确的治法。這屬于實證,所以治療相對簡單,上一條屬于虛證,所以困難。
6咳而上氣,喉中水雞聲,射幹麻黃湯主之。
射幹(三兩) 麻黃 生姜(各四兩) 細辛 紫菀 款冬花(各三兩) 大棗(七枚) 半夏(半升) 五味(半升)
咳嗽和哮喘是有區别的,也不是非要同時,可以喘而不咳,也可以咳而不喘,但是也會咳引起喘,或者喘而後咳,此處應該是咳而後喘,類似于我們現在的喘息性支氣管炎,喉中有痰鳴音。以治療咳為主,兼顧喘像。而且喘息性支氣管炎不像哮喘,大多屬于肺本髒之疾。和腎相關性不大。所以本方用麻黃生姜解表,射幹利咽,細辛溫肺,紫苑款冬止咳,半夏祛痰,大棗健脾,五味收斂。
這是一個非常經典的用于實證咳喘的治療方劑。沒有多餘一味藥,有人問這裡是用炙麻黃還是生麻黃,建議還是用生麻黃,原方是先煎兩沸,降低了發汗的功效,但是用量還是偏大,可以酌情用量再少一點,射幹是喉中痰鳴必用之品,利咽化痰的功效非常明顯,本方治療的寒痰,所以用了細辛半夏,如果是熱痰,可以用瓜蒌,貝母,魚腥草,桑白皮等,紫苑款冬也是在久咳之人必備之藥,五味子在喘的疾病中也是常用之藥,主要是用于收斂肺氣。
7咳逆上氣,時時吐唾濁,但坐不得眠,皂莢丸主之。
皂莢(八兩刮去皮酥炙)上一味.末之.蜜丸梧子大.以棗膏和湯.服三丸.
本條屬于痰涎壅盛,堵塞肺氣宣降,所以以化痰祛痰為主,皂莢在仲景方裡是專用于祛痰之品。
8咳而脈浮者,厚樸麻黃湯主之。
厚樸(五兩) 麻黃(四兩) 石膏(如雞子大) 杏仁(半升) 半夏(六升) 幹姜 細辛(各二兩) 小麥(一升) 五味(半升)
脈浮,病在表,本條屬于外邪引動,風寒束表,内有郁熱,寒飲射肺,所以用石膏清郁熱,用麻黃宣肺解表,厚樸杏仁宣降肺氣,半夏祛痰,幹姜細辛溫肺,小麥健脾,五味收斂。和射幹麻黃湯的區别在于,本方表症更加明顯,或許伴有發熱,氣喘更加明顯,但是痰濕沒有射幹麻黃湯重。《千金》裡說“厚樸麻黃湯,治咳而火逆上氣”,但是我覺得從方子上看雖然用了石膏,但是也用了細辛幹姜還是溫肺散寒,所以石膏主要是為了清氣分之熱,而肺還是寒痰為主。臨床上還是用于治風寒外感引起的發熱喘咳,或者是風寒引動哮喘出現的發熱咳喘。
9脈沉者,澤漆湯主之。
半夏(半升) 澤漆(三升以東流水五鬥煮取一鬥五升) 紫參 生姜 白前(各五兩) 甘草黃芩 人參 桂枝(各三兩)
本條與上一條相呼應,脈沉,說明水飲内結,不是外邪引動,或者外邪已去,單單隻有水飲内結引起的咳喘。所以去掉了麻黃杏仁,用了桂枝,溫陽化氣利水,澤漆是大戟的幼苗,用于利水,紫參可能是紫苑的筆誤。
13咳而上氣,此為肺脹,其人喘,目如脫狀,脈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湯主之。
麻黃(六兩) 石膏(半斤) 生姜(三兩) 大棗(十五枚) 甘草(二兩) 半夏(半升)
肺脹熱重于飲的患者,前面說了,肺脹屬于肺實證,病多從表而來,發汗是最好治療方法。用越婢湯沒有杏仁,所以相對應麻杏石甘湯治療喘的作用會差一些,但是它用了生姜大棗,健胃利水發汗的作用會加強,所以對于水飲較重的會更加适合,又加用了半夏可以加大祛痰降逆的作用。
14肺脹,咳而上氣,煩躁而喘,脈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龍加石膏湯主之。
麻黃 芍藥 桂枝 細辛 幹姜 甘草(各三兩) 五味 半夏(各半升) 石膏(二兩)
小青龍湯證有煩躁的,說明有裡熱,小青龍湯屬于外邪裡飲,本屬于風寒束表,内有寒飲,那裡熱從何而來,是水飲内停而轉熱?還是表邪郁久而熱,從方義來看還是屬于表邪引起的郁熱。并非寒飲轉熱,此證有厚樸麻黃湯有類似之處,隻不過此方外感風邪為主,驅邪利水同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