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說“感恩”
◎王皇義
(作者曾任團政委、軍分區政委)
這些年,社會對“感恩”的呼聲似乎多了起來,加上一些人對“感恩節”這個洋節的追崇,便有專家學者提出設立中國人自己的“感恩節”了。其實,“感恩”這個理念并不是舶來品,在中國古已有之。
《三國志·吳志·駱統傳》中記載:“飨賜之日,可人人别進,問其燥濕,加以密意,誘谕使言,察其志趣,令皆感恩戴義,懷欲報之心。”唐代陳潤《阙題》詩曰:“丈夫不感恩,感恩甯有淚。心頭感恩血,一滴染天地。”魯迅曾說:“感謝命運,感謝人民,感謝思想,感謝一切我要感謝的人。”在中國人的血脈裡,就流淌着“知恩圖報”、“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的基因。反之,“忘恩負義”、“恩将仇報”,從古至今都是被人們唾棄的醜行。
說到感恩,首先要弄清何為“恩”。我以為,就是外部對你(養育、成長、家庭、事業等方面)的無償付出、幫助和奉獻。何為“感恩”,就是人對外部給予自身的恩惠表示感激。從心理學角度講,應該是人因為意識到外部的恩惠,由感謝的意願所生成的心理活動或現實行為。
如果認同以上認識,我們就應該為自己生命的存在、成長而學會感恩,感謝父母、家庭、生活、社會給予自己的一切。這樣自己才能有一個健康積極的人生觀和心理狀态。反之,就可能出現與感恩相悖的消極人生觀和心理狀态,似乎誰都欠你的,而走向不斷向外部索取的意識和行為取向。
怎麼感恩?我曾主張将感恩分為三個階段或層次來認識、體驗、實踐。
知恩。就是要意識到外部對自己所有的恩惠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必須承認、認可,也就是說:人要回答好“我從哪裡來、我向哪裡去”的問題,常懷感恩之心,而不能采取虛無主義态度漠然置之,或者認為就是外部的理所當然。外部的理所當然不假,但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同樣需要付出與回報的輪回,否則人類怎麼能生生不息!所以,知是前提,明白了,确立了,才能談其他。
記恩。知恩之後就要記恩,不能忘恩。可别提起來有印象,放下去就遺忘;遇事想起來,事過忘掉了;忙時想不起,想起沒機會了。如對父母,都知孝順,為何古人早有“子欲養而親不待”之感慨呢!忘恩總會有千百條理由來敷衍、推脫,可記恩、感恩會讓你頂天立地。
報恩。知恩是意識,記恩是前提,但最重要的是實際行動——報恩。“感恩”喊得震天響,“感恩節”過得再熱鬧,也隻是一種表象,更重要的是行動上的報恩。“坐而論道,不如起而行之”,“一步實際行動比一打綱領更重要”。行動了,習慣了,知恩、記恩、報恩融為一體的風氣形成了,這才是實實在在的“感恩”實踐,也是人類文明史所倡導和追求的價值取向。
我曾将自己的一點人生感悟多次表述,并将手迹印在拙作中:
作者手迹
人哪,自來到世上,就受着親人、友人、師長、社會、自然資源的養育之恩,長大成人走上工作崗位後,實際上就步入了報恩之路。這條報恩之路看似漫長,實則短暫,也就幾十年光景。如果把養育之恩和報恩之果相比,前者多于後者,便可稱為“愧”,若後者多于前者就叫做“值”。我覺得有了“值”,這一生才“值得”。假如實在達不到“值得”,做到二者相當,也勉強說得過去。至于“愧”,當盡量避免。
戰友、書法家龐宗世看到後揮就“無愧”二字。
知恩圖報,感恩永遠在路上,我們才能無愧人生。
2022年3月27日于西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