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書法作品欣賞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書法作品欣賞

民俗 更新时间:2024-06-16 08:03:32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書法作品欣賞(四川彜文書法傳承人)1

盧拉夥用羽毛筆書寫彜文。 王磊 攝

盧拉夥用羽毛筆書寫彜文。 王磊 攝

中新網涼山11月4日電(起钰婷)“這四個彜文用漢語翻譯,意思是‘五谷豐登’。”4日,56歲的彜文書法家、四川省彜文書法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盧拉夥坐在工作室的書桌前,鋪上宣紙,調好墨色,手握雄鷹羽毛制成的書寫工具,神色從容地進行着彜文書法創作。

彜文是世界六大古文字之一,曆經幾千年傳承,是巴蜀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盧拉夥孜孜不倦研究彜文書法三十餘年,其作品被陝西華夏碑林藝術苑、國家圖書館、民族文化宮、韓國青州博物館等收藏,為彜文書法藝術研究開創了先河。

盧拉夥出生于四川省涼山彜族自治州鹽源縣的一個彜族家庭,家中延續着畢摩(彜族傳統宗教中的祭司)世襲的傳統,盧拉夥的舅舅們都是畢摩,這讓他從小就見過很多彜文經書。上世紀80年代,盧拉夥在成都上學,對漢文書法産生了濃厚興趣。在學習漢文書法的過程中,他意識到,“寫漢文書法的人很多,也不缺少我一個,我何不學習一下寫彜文書法呢?”越學越深的盧拉夥,不光探索起彜文書寫,還專門研究了彜文書法藝術。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書法作品欣賞(四川彜文書法傳承人)2

盧拉夥謄抄彜族畢摩經文時使用的書寫工具和紙張。 起钰婷 攝

“我開始學習彜文書法時并沒有學習範本,隻有借經書來抄寫,去收集一些碑刻的複印件、照片來臨摹,後來慢慢就形成了個人探索研究的項目。”盧拉夥說,他發現彜文書寫的理論、規律一直靠畢摩口口相傳,在曆史上缺乏相應的文字記載,便決定認真從書寫學習中總結經驗,把經驗總結為理論,通過個人努力填補這一空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盧拉夥的寫字台上,放着一排形狀古怪的“筆”:杉木片、竹簽、麻杆,以及用從森林裡撿拾的雄鷹羽毛制作的羽毛管。筆尖上都有幹涸的墨汁,這些是盧拉夥自制的書寫工具。“經過時代的演變,如今彜文書法跟漢文書法的學習程序、審美規律相通,但在具體的書寫中,彜文仍保持使用古老的書寫工具。”據盧拉夥介紹,他所在的鹽源縣還有900多人在用這種最古樸的方式傳承彜文。

翻閱滿屋的資料、練習千萬張字稿、拜訪老畢摩讨教……通過長期的執着堅持和艱辛努力,盧拉夥的彜文書法創作和理論研究漸漸走向成熟。2016年他所著的《彜文書法研究與彜文碑刻臨摹》《規範彜文書法字帖》,填補了彜文書法理論和字帖的空白;他的彜文書法藝術作品也出現在各種重要的書法刊物、展覽上,在國内外重要的書法活動中獲獎,讓更多專家學者認可了彜文書法藝術的價值。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書法作品欣賞(四川彜文書法傳承人)3

盧拉夥三十餘年如一日堅持彜文書法練習。 王磊 攝

為加強彜文書法教育,更好傳承民族文化,盧拉夥每年會走進高校開展彜文書法講座,并在各地積極舉辦彜文書法展覽。2013年,“鹽源縣彜族文化研究協會”成立,盧拉夥也開始通過協會召集學生群體在假期進行彜文書法的學習。“我現在還記得,第一期就有135人來學,漢族、彜族,鄉鎮、城市來的都有,效果還不錯。”傳承有門路,這讓盧拉夥很欣慰。

經過數年教學時光,盧拉夥如今選中3位徒弟作為傳承人培養。“要真正學好彜文書法,熱愛是必須的,還要有吃苦耐勞的堅強品性和終身從事研究的志向。”盧拉夥表示,希望未來能有更多年輕人深入彜族書法藝術的學習鑽研和創意實踐,讓彜文得以在更多領域發揚光大。(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