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理氣解郁白蒺藜

理氣解郁白蒺藜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6-29 23:07:26

刺 蒺 藜(《本經》)

蒺藜為蒺藜科植物蒺藜的幹燥成熟果實。均系野生。主産于河南、河北、山東、安徽等地。原植物生于荒丘、田邊或田間;大花蒺藜生于海濱沙灘或荒地上。喜溫暖濕潤氣候,耐幹旱、怕澇,以陽光充足、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最宜生長。味辛、苦,微溫;有小毒。歸肝經。功效平肝解郁、活血祛風、明目、止癢。臨床用名有蒺藜、炒蒺藜、鹽蒺藜。

理氣解郁白蒺藜(活血祛風的刺蒺藜)1

【本草彙言】

《神農本草經》:味苦,溫。主治惡血,破癥結,積聚,喉痹,乳難。久服長肌肉,明目。

《名醫别錄》:味辛,微寒,無毒。主治身體風癢,頭痛,咳逆,傷肺,肺痿,止煩,下氣,小兒頭瘡,癰腫,陰潰可作摩粉。

《藥性論》:君,味甘,有小毒。治諸風疬瘍,破宿血,療吐膿,主難産,去躁熱,不入湯用。

《日華子本草》:治贲豚氣,肺氣胸膈滿,催生并堕胎,益精,療腫毒及水藏冷,小便多,止遺瀝,洩精,溺血。入藥不計丸散,并炒去刺用。

《開寶本草》:味苦、辛,溫、微寒,無毒。身體風癢,頭痛,咳逆,傷肺,肺痿,止煩,下氣,小兒頭瘡,癰腫,陰潰,可作摩粉。

《本草圖經》:古方皆用有刺者,治風明目最良。

痔漏陰汗,婦人發乳帶下。

理氣解郁白蒺藜(活血祛風的刺蒺藜)2

《本草衍義》:陰幹為末,每服三二錢,飯後以溫酒調服,治白癜風。 沙苑補腎藥,今多用,風家惟用刺蒺藜。

《本草綱目》:古方補腎治風,皆用刺蒺藜;後世補腎,多用沙菀蒺藜,或以熬膏和藥,恐其功亦不甚相遠也。

(刺)治風秘,及蛔蟲心腹痛。

《本草經疏》:蒺藜有兩種,一種同州沙苑白蒺藜,一種秦州刺蒺藜。白者感馬精所生,刺者感地中陽氣所生。《本經》苦溫,《别錄》加辛及微寒,并無毒。夫苦能洩,溫能宣,辛主散,主潤。故刺蒺藜主惡血,破癥結積聚,喉痹,乳難,身體風癢,頭痛,咳逆,小兒頭瘡,癰腫,陰潰。葉主風癢,可煮以浴。辛入肝,肝主風也。

簡誤:同州蒺藜性能固精,命門火熾,陽道數舉,交媾精不得出者,勿用。

《本草蒙筌》:味苦、辛,氣溫、微寒。無毒。破婦人癥結積聚,止男子遺溺洩精。催生落胎,止煩下氣。

乳發帶下易效,肺痿膿吐可瘳。療雙目赤疼,翳生不已;治遍身白癜,瘙癢難當。除喉痹頭瘡,消痔瘘陰汗。久服堪斷谷食,輕身明目長生。葉煮浴湯,亦去風癢。

《本草乘雅》:刺蒺藜,成離于秋,而外刺堅勁,得金之堅固氣,為肝之用藥明矣。然肝雖有藏血之體,而血非可留之物。留則不虛靈而污惡,斯緻疾矣。蒺,疾也,藜,利也。其性宣得快便,故治積聚乳難諸證。沙苑者莖有密刺,結實成莢,嚼之作新茶香,不無分别。取象補腎,功力不相近也。

蒺之言疾,藜之言利。不唯具從革之金用,亦秉炎上之火用矣。何也?銳利者金之用,迅疾者火之用。故兼火之氣與味,金之色與形,為七方之奇之急,十劑之通之宣也。是主喉痹乳難,與症堅積聚;以及惡血之急閉,皆以柔乘剛,非所據而據之。匪此破敵,不易開通,以剛乘柔,有所據而據之矣。所謂急因急用,通因塞用者是也。更藉疾威,敷及下土,開發上焦,宣水谷味,熏膚充身澤毛,則肌肉長,百骸輕。其角銳利,用開盲瞽,特易易耳。李蕲陽以沙苑一種,附列本經之後,主治補腎之神藏,及腎之形藏,名雖同而形實異,功能亦迥别也。觀其莖布密刺,而亦成熟于秋,秉堅金之體與用者。但刺蒺藜銳利顧著,宣揚形藏之非所欲留;沙蒺藜銳利斂藏,宣攝藏形之應所欲守為别異耳。

《藥性解》:味苦辛,性溫,無毒,入肺、肝、腎三經。主惡血塊、癥結喉痹、産難乳閉、小兒頭瘡、皮膚風癢、頭痛、咳逆肺痿,除煩下氣,明眼目,去燥熱,療腫毒,止遺洩。其葉可作浴湯治風。烏頭為使。有一種沙苑蒺藜,主補腎添精,強陰種子。

按:蒺藜行血,宜入肝經;下氣,宜入肺經。惡血等症皆二經病也,故俱主之。其所以入腎者,因肺為之母,肝為之子,未有子母俱利而腎不受其益者,故能止遺洩。

《景嶽全書》:味苦微辛微甘,微涼。能破癥瘕結聚,止遺尿洩精,療肺痿肺癰,翳膜目赤,除喉痹癬疥痔瘰癜風,通身濕爛惡瘡。乳岩帶下俱宜,催生止煩亦用。涼血養血,亦善補陰。用補宜炒熟去刺,用涼宜連刺生搗,去風解毒,白者最宜。

理氣解郁白蒺藜(活血祛風的刺蒺藜)3

《本草備要》:平,補肝腎。

苦溫補腎,辛溫瀉肺氣而散肝風,益精明目。肝以散為補,凡補肝藥,皆能明目。治虛勞腰痛,遺精帶下,咳逆肺痿,乳閉癥瘕,痔漏陰頹。腎肝肺三經之病。催生堕胎。刺蒺藜主惡血,故能破癥下胎。

《本經逢原》:白蒺藜,性升而散,入肝腎經,為治風明目要藥。風入少陰厥陰經者為向導,目病為風木之邪,風盛則目病,風去則目明矣。《本經》專破惡血積聚,治喉痹乳難,以苦能洩,溫能宣,辛能潤也。此言刺蒺藜之功用耳。久服長肌肉,明目輕身,以其入腎益精氣也。此則專指沙苑蒺藜而言。其治痰,消癰腫,搜腎髒風氣,又須刺者為破敵之先鋒。《千金方》治白癜風,以一味為末,湯服二錢,日二服,服至半月,白處見紅點,至一月效。

《本草崇原》:蒺藜子堅勁有刺,禀陽明之金氣,氣味苦溫,則屬于火。《經》雲:兩火合并,故為陽明,是陽明禀火氣而屬金。金能平木,故主治肝木所瘀之惡血,破腸胃郛郭之癥瘕積聚,陰陽交結之喉痹,陽明胃土之乳難,皆以其禀銳利之質而攻伐之力也。

其沙苑蒺藜一種,生于沙地,形如羊腎,主補腎益精,治腰痛虛損,小便遺瀝。所以然者,味甘帶腥,禀陽明土金之氣,土生金而金生水也。

《本草求真》:[批]白蒺藜滋補肝腎,兼散風邪逐瘀。沙苑蒺藜益精強腎。

白蒺藜專入肝腎,兼入肺。質輕色白,辛苦微溫。按據諸書,雖載溫能補腎,可治精遺溺失,暨腰疼勞傷等症。然總宣散肝經風邪。凡因風盛而見目赤腫翳,并遍身白癜瘙癢難當者,服此治無不效。且此味辛入肺兼苦入腎,則凡癥瘕結。蓋肝雖藏血之經,而血非可留之物,若竟認此作補,而不審兼苦洩辛散以明其治,其失靡輕。緣此可升質輕可降,味苦。可散味辛可補,微溫。故服涼劑,則宜連刺,有刺。生搗,用補劑則宜去刺,酒拌蒸。

若沙苑蒺藜質細色綠似腎,功專入腎,故書載能益精強腎。風家用三角蒺藜,補腎用沙苑蒺藜。亦須炒用。但不辛香宣散耳。蒺藜根燒灰,能治齒動。

《得配本草》:苦、辛,溫。入足厥陰,兼入手太陰經氣分。去風濕,瀉肺氣。乳閉可通,癥瘕可療,陰

可消,帶下可止,并治一切咳逆、肺痿喉痹、明目腫毒等症,皆藉此辛散之力也。

治風,黃酒拌蒸;清肺,雞子清炒;治目中赤脈,人乳拌蒸;通月水,當歸汁煮。

肝虛,受孕,二者禁用。以破血故也。

《本草經解》:蒺藜氣溫,秉春和之木氣,入足厥陰肝經;味苦無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陰心經。氣升味降,秉火氣而生,陽也。

主惡血者,心主血,肝藏血,溫能行,苦能洩也。症者,有形可徵也,有形之積聚,皆成于血,白蒺藜能破之者,以入心肝,而皆苦溫氣味也,溫能散火,苦可去結。又主喉痹乳難乳汁不通也,乳房屬肝,氣溫達肝,其乳自通。

白蒺藜,一名旱草,秉火氣而生,形如火而有刺。久服心火獨明,火能生土,則飲食倍而肌肉長。肝木條暢,肝開竅于目,故目明。

《本經疏證》:蒺藜子鋒穎四出,堅銳鋒利,謂非象金不可,而其味苦,其氣溫,則又皆屬乎火,是之謂金與火遇,火在金中,夫金與火之接也,始則相守,繼則就熔,終則交流。相守則金之蕪雜難消者消,就熔則金之凝重不動者動,交流則火之炎上不下者下。凝重者動,謂之形随性化,炎上者下,謂之性随形化,其在人身,性本于氣,形充于血,兩者不鹹,則有性與形違而為積聚喉痹者,有形與性違而為惡血症結乳難者,得此交相化而适相成之物,又烏能不已耶?而别錄又恐後人誤會本經用蒺藜,泛治腹中惡血症結積聚也,故其命意措辭,若謂就金言金,在上治上焉者。夫曰身體風癢,則癢必不在分肉筋骨,而在肌膚,皮毛固肺之合也,又況頭痛咳逆傷肺肺痿,皆火守于金之病,火與金本相仇,因相仇而緻病,則以相守而生長之物,化病氣為生氣,猶不可謂極允帖之治乎?而後人識透此關,莫妙于大明,以此益精,療水藏冷,小便多,止遺澀洩精溺血。夫火金相仇,為病于上,但得其就熔,下流則并化為水,且非冷水而為暖水,又何水藏精溺二道之不受益了,夫然故沙苑蒺藜之刺,在莖而不在實,實形正似腎者,則金火之交熔向下,并在莖中,而實遂大擅益下之功,于精溺二道更著良獻矣。

《本草新編》:味甘、辛,氣溫、微寒,無毒。沙苑者為上,白蒺藜次之,種類各異,而明目去風則一。但白蒺藜善破癥結,而沙苑蒺藜則不能也。沙苑蒺藜善止遺精潰溺,治白帶喉痹,消陰汗,而白蒺藜則不能也。今世專尚沙苑之種,棄白蒺藜不用,亦未知二種之各有功效也,餘所以分别而并論之。

或問蒺藜能催生堕胎,而先生略之,豈著《本草》者誤耶?夫蒺藜無毒之藥,何能落胎,謂其催生,而性又不速。然則從前《本草》,何所據而言之耶。見白蒺藜之多刺耳。凡刺多者,必有礙于進取,留而不進則有之,未聞荊棘之中,反行之而甚速者也。是蒺藜既不能催生,又何能堕胎哉。且沙苑蒺藜,乃解火之味,凡婦人堕胎,半由于胎氣之太熱。古人謂黃芩能安胎者,正取其寒而能去火也。況蒺藜微寒,不同于黃芩之大冷,而性又兼補,且能止精之滑,安有止精澀味,而反堕胎者乎。此傳聞者之誤,不足信也。

或問蒺藜,以同州沙苑者為勝,近人以之治目,謂補而又明目也。先生又雲與白蒺藜同為明目之藥,豈同州者非補,而白蒺藜反補耶?曰:二味各有功效,餘上文已言之矣。而吾子又問,餘更當暢談之。沙苑蒺藜,補多而瀉少;白蒺藜,瀉多而補亦多。沙苑蒺藜補肝腎而明目,乃補虛火之目,而不可補實邪之目也,補實邪之目,則目轉不明,而羞明生瘴之病來矣;白蒺藜補肝腎而明目,乃瀉實邪之目,而又可補虛火之目也,補虛火之目,則目更光明,瀉實邪之目則目更清爽。二者相較,用沙苑蒺藜以明目,反不若用白蒺藜之明目為佳,而無如近人之味知也。

《本草分經》:辛、苦,溫。散肝風而瀉肺氣,勝濕,涼血破血。炒熟去刺。亦能補陰。

理氣解郁白蒺藜(活血祛風的刺蒺藜)4

【現代藥理研究】

1. 刺蒺藜水提取物有抗炎作用。對遲發型變态反應的抑制作用主要是通過對抑制誘導期中的效應細胞的分化與形成而達緻的。

2. 刺蒺藜有降壓作用。

3. 刺蒺藜有一定的利尿作用,可能與所含鉀鹽及生物堿部分有關。

4. 刺蒺藜具有抗乙酰膽堿作用。

5. 刺蒺藜具有強壯與抗衰老作用。

6. 刺蒺藜具有抗菌、抗過敏及治療白癜風作用。

7. 蒺藜皂甙有明顯的抗心肌缺血作用。

8. 蒺藜植物提取物能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杆菌的生長。

9. 蒺藜莖葉粗皂苷能顯著降低實驗性高膽固醇症動物的膽固醇水平,升高卵磷脂/膽固醇比值;可明顯刺激雄性大鼠精子生成,增加性欲,提高生殖力。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