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曆史上的經濟危機有幾次

曆史上的經濟危機有幾次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6-20 03:07:34

曆史上的經濟危機有幾次?根據政治經濟學理論,衰退和危機是資本主義經濟周期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必然會發生過去100年中,世界目睹多次重大金融危機,其中幾次還引發全球經濟危機,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曆史上的經濟危機有幾次?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曆史上的經濟危機有幾次(二十世紀三次世界範圍經濟危機揭示了什麼)1

曆史上的經濟危機有幾次

根據政治經濟學理論,衰退和危機是資本主義經濟周期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必然會發生。過去100年中,世界目睹多次重大金融危機,其中幾次還引發全球經濟危機。

經濟史學家發現,每一次全球危機前都是經濟持續高速增長,而危機的爆發總是從金融劇烈動蕩、崩潰開始。

下面梳理三次沖擊最嚴重的全球經濟危機。它們有一個共同點,都始于金融危機。

1929 - 1939大蕭條

1920年代,美國經濟增長了42%。從1922年到1929年,股票市場市值以平均每年20%的速度增長了218%,增勢持續了七年。這種前所未有的股市盛況吸引了無數投機資金入市。

當時市場氛圍一派樂觀,沒有人意識到繁榮不會永久,泡沫越大,破裂的後果越慘烈。

1929年10月25日,紐約股市崩盤,1300萬股股票被恐慌抛售,一天内市值蒸發近300億美元。

風暴很快蔓延到歐洲。1931年,從奧地利開始,歐洲數家銀行先後倒閉,德國爆發貨币和銀行危機,進而蔓延到美國、英國、法國,演變成國際金融危機,最終導緻全球螺旋式下降,跌入大蕭條。

大蕭條從1929年持續到1939年,是曆史上最嚴重的經濟衰退。到1933年,有1500萬美國人失業,2萬家公司破産,大多數美國銀行倒閉。

1928年初,美國經常賬戶保持大量盈餘,而德國經常賬戶則是大量赤字。當時德國公共和私營部門的借貸是通過荷蘭、瑞士、奧地利,以美元計價的債券以及來自美國的信貸實現。美國股市崩盤、貨币供應緊縮,最終殃及德國,德國央行外彙儲備中的黃金和外彙急劇減少。

1931年5月,奧地利最大的銀行克雷丹斯塔特銀行倒閉,投資者恐慌,出現巨大的資本外流。為了阻止資本外流,德國被迫關閉銀行,使馬克貶值,實施外彙管制,迫使歐洲銀行從英國撤出大量資産,導緻英鎊貶值。

同年9月,英鎊和黃金脫鈎,可以自由浮動。到1933年,35個國家放棄了黃金和黃金兌換标準。

1932年出口貿易額比前一年下降35%,德國下降40%,美國下降33%,而英國為7%,加拿大為19%。

在1930-32年期間,美國的貨币供應量下降了26%,德國下降了27%,英國和法國下降了18%。

美國和西方世界深陷危機之際,美國總統羅斯福宣布實施“新政”,引入國家福利項目,包括聯邦政府向失業者提供援助,為工人提供法律保護,實行嚴格的産業監管政策和社會保障計劃。

英國、法國和德國的工業活動表明了經濟複蘇,美國在 1933 年 4 月和 5 月見證了工業的迅速好轉。

曆史學家普遍認為,“新政”是美國走出大蕭條的第一步。

1997年東亞金融危機

1997年,正處于快速增長的東亞各國陷入嚴重的金融危機,引發更大範圍的東亞經濟危機。

這場危機打斷了持續十年的無與倫比的經濟增長、繁榮和希望,也暴露出東亞崛起中掩藏的經濟治理體系缺陷。

造成這場危機的原因包括赤字巨大、地産和股票市場泡沫膨脹、監管松懈或缺位,以及多國貨币與美元挂鈎的彙率政策。彙率劇烈波動時,這些國家的國際競争力便不複存在,且無法履行償債義務。

危機始于泰國貨币崩潰,引發多米諾骨牌效應。危機爆發前,泰國經常賬戶赤字和外債利息已超過GDP的4%,泰铢與美元以1:25的固定彙率挂鈎,加上存款利率高,吸引了大量外國資金,包括國際投機資金。

泰铢與美元的固定彙率難以維持,1997年7月,被外國投資者抛售的泰铢貶值15-20%,政府幹預無效,最終崩潰,風暴即刻席卷東南亞,進而整個東亞。

印尼、馬來西亞、香港、韓國、日本、台灣等亞洲新興經濟體的崛起嘎然而止,貨币斷崖式貶值,惡性通貨膨脹,金融體系崩潰或岌岌可危,失業率高企,經濟增長停滞或下降。

香港雖得到中國出手相助,港币的遭遇不像泰铢、印尼盾那樣一敗塗地。

國際貨币基金組織和其他國際機構出資共約1000億美元幫助亞洲各國度過難關,重振經濟,東亞和董娜呀各國展開金融機構重組和資本重組,調整公共和私營部門的治理模式,加強透明度和問責制,同時設法減少對外部儲蓄的依賴。

1998-99年,亞洲走出危機陰影,經濟很快複蘇。

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大衰退

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導緻全球經濟惡化,被視為自1930年以來最嚴重的世界經濟衰退,也是二戰結束後全球經濟首次收縮。

次貸危機2007年在美國爆發,後蔓延到歐洲,沖擊全球金融體系。危機爆發前,發達國家和新興經濟體連續多年保持增長,宏觀經濟政策和市場監管寬松,新興市場日益融入全球經濟體系,同時金融、地産和商品市場過熱、失衡加劇。

和1930年前一樣,市場泡沫膨脹,人們相信股票、房價和經濟會一直保持增勢。事實證明沒有不散的宴席。

2008年第四季度,美國GDP下降近 4%,标準普爾500指數從2007年的高點下跌 45%。

全球GDP增長從2007年的 5% 減到至2008年的 3.75%,2009年跌到 2%。國際貨币基金組織估計,全球金融機構的壞賬損失達 1.5 萬億美元。

2008年9月,美國投資銀行雷曼兄弟破産倒閉,标志金融危機爆發。

信貸凍結使全球金融體系瀕臨崩潰的邊緣,全球需求疲軟壓低了大宗商品價格,油價以及食品和其他大宗商品價格下跌 50%以上,新興股票市場市值蒸發超過 40%。國際金融體系受到重創,破壞嚴重。

美聯儲和歐洲央行向信貸市場注入 2.5 萬億美元救市,美國通過經濟刺激法案,動用公共資從銀行購買陷入困境的資産,歐洲國家實施刺激計劃,中國政府啟動了4 萬億元人民币(5860 億美元)刺激計劃,擴大内需,刺激經濟增長。

當時國際社會和各國政府的決策者面臨一項艱巨的挑戰:穩定金融,同時在經濟增長放緩的條件下,一手抑制通脹,一手促進經濟發展。

随後多年的事實證明,對于拉動世界經濟走上複蘇軌道,國際社會的多邊努力特别重要,代表全球19個最大經濟體的G20框架和歐盟成為處理全球危機的協調機構。許多研究注意到,在此期間,中國的地緣政治地位顯著增強。

國際社會還啟動了多邊努力來填補管理和監督基礎設施方面的空白。

發達國家和新興經濟體的政策行動包括:購買不良資産,使用公共資金對銀行進行資本重組并提供全面的擔保,大國央行協調降低政策利率。這些廣泛而強勢的措施支持了需求,提升了信心,降低了金融市場内在系統性風險的不确定性。

到2009年10月,經濟增長止跌回彈,開始複蘇,雖然速度緩慢,但大宗商品價格反彈,制造業回升,消費者信心恢複,對房地産市場的信心更加堅定。

到2010年4月,基于高度寬松的貨币政策和支持性财政政策,世界GDP增長 4.3 %。

以史為鑒

1929年大蕭條打破了一戰前基于金本位制的彙率穩定性,外國資本突然停止流向美國和歐洲。随着英鎊貶值,發生了大規模的資本外逃,導緻競争性貶值、彙率限制、資本管制和貿易壁壘。

1944年布雷頓森林會議導緻國際貨币基金組織的成立,并制定了一套應對挑戰的規則。

1972年,布雷頓森林協定崩潰,國際貨币基金組織的協定條款被修訂,以使浮動彙率合法化。

随着發達經濟體與發展中國家之間出現失衡,20世紀下半葉和21世紀初,幾個新興市場國家都出現了資本賬戶危機,如1994年的墨西哥、1996/97年的亞洲經濟體、1998年的俄羅斯、1999年的巴西和2002年的阿根廷。

2008年大衰退,就像1930年大蕭條時期那樣,全球經濟經曆了資本流動極度失常、外彙儲備争奪、調整的代價分攤失衡、長期停滞以及擔憂可能爆發貨币戰争,體現為貨币貶值,彙率限制和貿易壁壘。

而危機帶來的失業、經濟挫折和社會緊張局勢成為各國政府無法避免的挑戰,也是危機遺留的長遠影響。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