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知識

 > 語文新課标修訂意義

語文新課标修訂意義

知識 更新时间:2024-08-08 21:08:53

語文新課标修訂意義?新修訂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标準》已經頒布,完整理解、準确把握其新的意蘊,對于全面落實課标精神是十分必要的新課标新意疊現作為學習新課标的初步體會,本文主要從課程目标、内容、實施、評價四要素視角展開論述,希望對新課标形成結構化理解,從而促進新課标整體性落實,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語文新課标修訂意義?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語文新課标修訂意義(語文新課标新在哪裡)1

語文新課标修訂意義

新修訂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标準》已經頒布,完整理解、準确把握其新的意蘊,對于全面落實課标精神是十分必要的。新課标新意疊現。作為學習新課标的初步體會,本文主要從課程目标、内容、實施、評價四要素視角展開論述,希望對新課标形成結構化理解,從而促進新課标整體性落實。

新在提煉核心素養,明确課程目标

本次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标準修訂是從落實立德樹人高度,因應科技和社會飛速變化而進行的。核心素養則是立德樹人要求在各課程的具體化表達。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标準提煉了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四個核心素養,又大抵按照相對應的思路,列出9條課程總目标,進而從識字與寫字、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等語文實踐活動的方式維度,分學段列出具體目标。這樣的目标系統具有鮮明特點。

1.育人根基性。一是突出學科育人、課程德育的價值取向。核心素養把“文化自信”放在第一條,進一步強調以文化人的課程功能。課程标準提出,“認同中華文化,對中華文化的生命力有堅定信心”。這是在落實黨和國家的時代要求。立德樹人是黨和國家賦予教育的根本任務,必然要求所有課程包括語文課程加以落實。弘揚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語文課程“思政”的首要内容。但又要認識到,“思政”内容是永恒性和時代性的統一。如是,這樣的精神滋養既是赓續政治品性的紅色基因,又是全面提升學生的道德境界。語文育人不僅是時代要求,也是學科的特質和優勢。按照朱自清先生的說法,做一個受教育的中國人,就應當受古典的訓練,這種訓練就是種下中國文化的精神種子。“文章合為時而著”,今天對于古典,當有現代眼光;波瀾壯闊的偉大時代,自會生産新的具有典範意義的語文成品。現代中國人又需要通過了解和借鑒人類文明優秀成果,瞭望并攀登世界文化高峰。現代科技社會發展構成的時代風貌,也會在語文生活中直接呈現或間接映襯。二是體現根基性特點。根基兼有基礎、紮根、可生長等内涵。語文核心素養的培育,無論是思政、德行維度的育人,還是成為全面發展的語文人,都強調向下、向内紮根,向外、向上發展。

2.内在整體性。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認識這一特點:一是核心素養相互關聯。課程标準指出,“核心素養的四個方面是一個整體”。四者相互關聯,相互滲透。相對其他三項,語言運用是專屬于語文課程的,語言運用是語文課程核心素養的基礎。語言與思維可以看作一張紙的兩面,是密不可分的;說語言,總會說到語感,語感本身是思維的一種表征,又常常表現為一種審美敏感。文化是語言的成品和活動,也是思維的成品和活動。語言文字及作品是重要的審美對象,審美的過程也是語言、思維發展的過程,是文化的吸收和表現的過程。分開來說,是表達的需要。在其表現時,總是具有綜合性。二是核心素養統攝非核心素養。核心素養可以包裹、涵蓋、拉動那些非核心素養。這樣作為學科課程的營養才具有完整性。三是核心素養自身内外貫通。語文課程的四個核心素養,在高中新課标中都各自包含了兩個要素,如語言的“建構與應用”,思維的“發展與提升”,審美的“鑒賞與創造”,文化的“傳承與理解”;義務教育新課标以更簡潔的表達取代,更突出了“做”,但其内在貫通的意蘊是題中應有之義。語文學習對内就是吸收内化、涵育滋養,對外就是以言行事、以言取效,内外兩個方面相互激發,螺旋上升,從而推動素養提升。

3.陳述具體性。新課标對四個核心素養作了概括性闡述,又在目标體系中加以具體化。具體化的過程分兩步走,第一步是明确總目标,總目标第一條是學科“立德”的總要求,後面8條基本按照一對二的對應關系具體闡述,将核心素養轉化成課程總目标。如“思維能力”,核心素養分别從思維方式、思維品質和探究意識、理性精神等方面陳述,總目标則分成兩條:一條側重于作為語文學科特質的形象性思維,另一條側重于一般性的邏輯思維,并分别設置相應情境,描述能力表現的應然狀态,具有“可看見”的特點。第二步則分學段陳述具體目标。每個學段又按照“識字與寫字”“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等語文實踐活動方式,依據不同學段特點将課程總目标進行轉化、落實。按照語文實踐活動方式的維度,可以理解為基于語文學習的具體情境,将目标要求與學科實踐融通,更容易理解。逐個學段呈現,突出不同學段的特征,更易于把握。這樣的轉化和落實體現了核心素養的整體性和層級性。

新在設計任務群,創新課程内容組織與呈現方式

新課标從“主題與載體形式”“内容組織與呈現方式”兩個方面建構課程内容。“主題”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以及反映世界文明優秀成果、科技進步、日常生活和兒童生活等;“載體形式”指反映、表現這些主題的各類語文作品和相關聯的風物、活動。“内容組織與呈現方式”則是吸收高中語文新課标的經驗,“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核心素養形成的内在邏輯,以生活為基礎,以語文實踐活動為主線,以學習主題為引領,以學習任務為載體,整合學習内容、情境、方法和資源等要素,設計語文學習任務群”。學習任務群是語文課程本質的重要發現,是語文課程結構的重要創新,應當加以深刻領會。

1.學習任務群是語文課程結構的基本要素。新課标将學習任務群分成三類,即基礎性學習任務群: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發展性學習任務群:實用性閱讀與交流,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思辨性閱讀與表達;拓展性學習任務群:整本書閱讀,跨學科學習。其中“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具有基礎性地位,而且滲透在其他學習任務群中。三個發展性學習任務群是對傳統文體劃分的某種超越,更多按照語文成品的作用劃分。兩個拓展性任務群從内容到呈現都有創新意義,“整本書閱讀”是從“篇”到“本”的拓展,與其他各個任務群多以單篇文本形式呈現形成相互補充,重在引導學生認識整本書閱讀是高質量語文學習的重要内容。“跨學科學習”是從單學科學習向多學科學習的拓展,從課堂學習向日常生活和社會實踐的拓展,着意基于語文課程培養學生綜合學習能力。每個任務群又都貫穿四個學段,螺旋發展,體現層級性與整體性的統一。

2.學習任務群體現了語文課程的特質。語文課程的特質可以從兩個方面看,一是綜合性、實踐性的表現形态。學習任務群都是語文成品、語文活動的集聚,任務群相互之間也是開放的,這些都體現了語文課程的綜合性;任務群的命名本身意味着語文課程的學習是任務驅動的,是以實踐為重要表征的。二是從本質屬性看,語文課程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工具性指語文知識、技藝、能力的建構和應用;人文性則包括語文學習的内容和為什麼選擇這些内容,包括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學習和運用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生命體驗、生存智慧。工具性、人文性是密不可分的,分開來說隻是為了讨論問題的方便。

3.學習任務群具有高度整合性。學習任務群是一個“群”,必然是一種綜合呈現。從教學需要看,體現三個方面:一是學習内容的整合。學習任務群是課程内容的組織和呈現方式,課程内容的主題與載體更多是從不同文化維度劃分的,而提煉形成任務群則對這些内容與載體進行了重新整合,盡可能對應素養表現。任務群又包含了課程内容與生活、與其他學科的整合。任務群之間是相互開放、互為整合的。二是内容與方法的整合。每個學習任務群都分兩個部分,即“學習内容”和“教學提示”,因此學什麼與怎樣學要整體考量。“學習内容”是把“主題與載體形式”“内容組織與呈現方式”有機結合在一起。“教學提示”大多從主題情境、學習活動、評價等方面展開,具有過程性特點。三是多種學習方式的整合。新課标提出識字與寫字、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等語文實踐活動的基本方式,這些方式在具體運用時往往是相互滲透的,是有機整合的。其中最為突出的是讀與寫,任務群是把讀與寫融為一體的。因此要從讀與寫的雙向互動、有機聯系方面加以理解和把握。

新在以積極的語文實踐,構建學習活動的主線

語文新課标強調“增強課程實施的情境性和實踐性,促進學習方式變革”,就是在倡導語文課程的“學科實踐”。需要重視以下四點:

1.創設真實性情境。新課标在“教學要求”中提出,“創設真實而富有意義的學習情境,凸顯語文學習的實踐性”。這說明語文學習的實踐是基于情境的。從語文學習的特點看,要倡導将語文學習嵌入日常生活場景、社會文化參與實踐活動;要把握人文主題組織學習單元的特點,激活文本互文生成情境的内在作用,将人文意蘊與學生成長的真實生活相連通;要在情境設計中關注學習主題與環境、材料的邏輯聯系,促進意義生成;要創設具有語文課程特點的情境,讓情境内在孕育學生的語文實踐活動。

2.設計召喚性學習任務。按照接受美學的觀點,作品具有召喚性,它是在激活、召喚讀者進入、參與的。學習任務群大而言之是任務導向的,這還隻是一個方向性的引領,還需要我們在具體的學習單元裡加以落實。特别是将學生的需求與學習的要求結合起來,加強基于真實情境的任務設計,以有意義、有召喚性的任務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參與。

3.引導學生進行“語文的”學科實踐。語文課程典型的學習方式,一方面是指新課标明确的識字與寫字、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等學習活動的方式;另一方面要往學科特質繼續走,往創造性教、創造性學努力。比如,體驗是通過親身經曆進行認知的一種方式。體驗無疑是語文深度學習的一條通道,在研習、探讨、親曆等語文學習活動中,加強體驗,實現多重對話,參與文本的創造,領悟知識的意義,實現情感的升華,其語文味就可能如咀嚼橄榄,餘味無窮。

4.倡導跨媒介學習。高中語文新課标把“跨媒介閱讀與交流”作為18個學習任務群之一,義務教育語文新課标盡管沒有單獨類似的任務群,但其精神意蘊都包含在“實用性閱讀與交流”等任務群中。在“教學建議”中又專條提出“關注互聯網時代語文生活的變化,探索語文教與學方式的變革”。落實新課标精神,要切實把握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深度融合的趨勢,引導師生積極利用網絡資源平台拓展學習空間,豐富學習資源,變革學習方式,學習跨媒介閱讀與交流,培育信息素養。在信息技術支持的學習實踐中,逐步認識、掌握語言與信息技術融合形成的新工具,為語文學習打開更廣闊的天地。

新在研制學業質量标準,為學業評價提供依據

作為一個課程形态,評價是必不可少的内容。語文新課标對評價十分重視,專列“學業質量”作為課标六部分内容之一。在“課程實施”中,又有一節闡述“評價建議”。在學習、落實過程中,要注意從以下方面把握。

1.完整理解學業質量内涵。在新課标的描述中,學業質量有個四、三、四的結構,四個核心素養是質量标準的主要維度;三種語言運用情境是按照日常生活、文學體驗、跨學科學習劃分的,體現“可看見”的特點;四個學段相互銜接,描述出素養升階的整體過程。這樣一個結構要完整把握。從體量上說,四個學段學業質量标準的描述都分五個自然段,一二自然段指向日常生活,三四自然段指向文學體驗,第五自然段指向跨學科學習。具體内涵則是随學段升高而擴展和提升。

2.把握語文學業質量的表現性特征。如果說核心素養是一種“冰山現象”,可看見的部分則是能力維度表現的。相關聯的學業質量更具有表現性特征,在落實語文課程學業質量标準時要充分把握這一特征。基于情境,表現總是在情境中;重在過程,語文學習過程的展開正是素養表現在推動,在一定意義上,過程即表現;關注整體,空間維度上核心素養的表現是多維整合的,時間維度上核心素養是在螺旋式上升,即使回旋到同一個地方,那個地方也是熟悉的陌生地,是在整體循環中躍遷升階的,同樣的表現也往往包含了語文素養全部内容的充實和擴展,是一種總體性提升。

3.充分發揮考試評價對教學的促進功能。無論是過程性評價還是終結性評價都要從知識導向向任務導向轉型。考試命題情境化,任務性題型應當占更大比重。任務群的學習則應從全部學習過程考查,全方位給予評價,多以複雜情境的任務引導學生運用素養要素,進行問題解決和創新。要創新評價方式,為素養發展提供支持。一方面力求把内在的東西用外部可測量、可評價的方式描述出來,另一方面在過程性、表現性評價時,又要多用行為動詞,用表示程度的詞語描述。重視學習過程和學習評價中數據和證據的積累,促進基于數據和證據的教與學的改進。

(作者系江蘇省教育學會名譽會長)

《中國教師報》2022年06月01日第6版

作者:楊九俊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知識资讯推荐

热门知識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