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時光
人這一生,是務必要經過許多個階段的。
從呱呱墜地時對這個世界一事一物充滿好奇,再到紮個小辮趟水攀樹的探索,而後便到了挺拔俊俏或是可愛嬌俏的青年時候,而唯有跨過“成熟”這個門檻,人才是真正的成年,有了獨當一面的内心了。
“成熟”是一個瓷碗,其中得盛滿許多東西,才能說是“盈”,才是真正的成熟。
而其中需要承載的,最重要的東西,便是“閉嘴”。
雖然隻有簡簡單單二字,可“閉嘴”是一個大綱,其中包羅萬象:什麼時候閉嘴,什麼時候說話;閉了嘴不代表,閉上心,眼,耳。
由此看來,學會閉嘴,當真不是易事。
人活一世中,難免與他人溝通。
其中,閉嘴時刻,是需要我們拿捏的恰到好處的。
如果他人正在傾述,你自顧自的随性插話,這不僅惹人厭煩,還會自讨沒趣。
譬如,他剛說到:“我的感情出了問題。”
你還未等到人家鋪開下句,便笑了笑:“那肯定是你的問題。”
如此循環下去,你的朋友必然皺起眉頭,歎道自己怎麼結交了一個不知禮數,不知傾聽的人?
若是朋友知禮,尚會和你再交流幾句,然後離開,以後的日子自然不可能再找你叙說心事。
但若是朋友急性子,拍了桌子罵了句便離開了。
所以說,學會閉嘴,安靜一點,是一種非常難能可貴的優秀品質。
人在傾聽他人講述時候,是要閉嘴的,但是不要閉心、眼、耳。
朋友願意找你傾述,必定是信的過你,這對自身來說是好事。
切莫要覺得麻煩,隻需要在朋友講述自己故事時候,不要輕易打斷,卻要十分專注的聽,也要用心去感受朋友的情緒,做到共情的效果。
當他向你看來,你隻需要以眼神抱之答案。
等他在進行叙述,時不時點頭,面上該微笑時候微笑,當愁苦時愁苦。
待得朋友抛出一句:“你說,我該怎麼辦才好?”
你再順勢而講出自己的看法,情感話語需要真切實用,朋友必然當你是可交心的摯友,你也因為掌握合适的閉嘴時機而得到了友誼。
可有的人,卻偏偏要犯“好為人師”的毛病。
自以為自己胸中韬略冠絕今古,無論遇到什麼話題,都要做那“出頭人”。
大嘴就此一張,嗚嗚渣渣的講出許多道理,以為他人會投之以崇拜的目光。
三國時,曹操麾下有一位名叫楊修的謀士。
他自幼聰慧,實有些才華,可最後卻落下個被曹操斬殺的下場,為何呢?皆因為他那愛表現的大嘴。
那一日,曹操率軍攻打劉備,可是天時不合,連日大雨以緻攻打不下城池。
曹操心中有些許愁悶,便坐在軍營之中,用筷子撥弄碗中的雞肋,苦苦思索着應該如何取勝。
恰在此時,楊修入了帳中,報了些軍中之事,曹操心中本就煩悶,自是不願意多做言語,隻是“嗯”“嗯”作答,繼續用筷按動雞肋。
楊修自然将這一幕看在了眼裡,道完軍中情況後便退下去了。
過了一會,曹操聽聞帳外嘈雜之聲,起身走了幾步掀開帳門,看見軍士收拾物資準備撤退。
曹操大怒喝了一聲:“戰未勝,收拾為何!”
有将士便答道:“撤退是楊修謀士所說!”
原來,楊修看見曹操撥弄雞肋。心中便暗自揣測:
“雞肋雞肋,棄之可惜,食之無味。主公必然有撤退之心。”
事實确實如此,可錯就錯在,楊修沒有管好自己的嘴。
有些事情本便不是他能說的,一旦說了,便是僭越了。
最後楊修禍從口出,害得自己落得一個身亡下場。
楊修之錯,今人也多有犯。
明知自己人微言輕,卻非要冒大不韪,去做不該是自己做的事,插手自己不該插手的事情。
這便是不成熟的表現,過于表現自己,反而有一種小兒争物的幼稚之感。
當自己人微言輕時候,便不說話,閉上嘴,打開心,耳,眼。
多去思考自己的舉止,多去聽對自己有裨益的信息,多去看對自己有用的事物。
做一個人生路上慎言之人,古人多有告誡道:“小心禍從口出,病從口入”,這是從吃虧中得出的經驗,後人自該引以為戒。
人世多少兇險,多少陷阱,一不小心踩了進去,許許多多都是和“好說”脫不掉幹系。每當自己想要表達一個觀點,且在心裡三思而後行:“喜不喜歡說,需不需要說,适不适合說。”
一個成熟的人,深刻明白當閉嘴自然需要閉嘴,需要傾聽時候便誠心傾聽。
“說話”也是一門學問,一門藝術,學會閉嘴了,再去學會如何“說話”。
學會說話了,不惹人厭煩了,不給自己引來麻煩了,自然人就成熟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