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公糧”一詞,對于如今的年輕人來說,估計很陌生,即便是現在的農村孩子,知道“交公糧”的,怕是少之又少。但對于40歲以上的農村出生的人而言,關于“交公糧”的記憶,永遠鮮活地留存在記憶中,根植成一種不可磨滅的複雜滋味。
所謂“交公糧”,其實就是農業稅——種國家的田地,每年得向國家繳納相應的稅。八九十年代的農村,經濟本就貧乏,農人更是窮困,手頭哪有錢?于是乎,每年水稻成熟後,農人将稻谷賣至公社糧店,所得錢款抵扣農業稅。是故,稱為“交公糧”,但在老家鄉下,人們都習慣地稱為“還糧”“還任務”,或者“還攤派”。
夏天總是炎熱,農人天不亮就起床,趁着清晨的稍許涼爽,将一袋袋用化肥包裝袋盛滿的稻谷搬上闆車(架子車),整理妥當,帶上水和一些幹糧,全家老少齊出動。一般來說,都是父親在前面拉闆車,母親及孩子們在後面推,一路艱難,前往公社糧店。
沿途總能碰到同去糧店的闆車,正好大家一路,遇到上坡或坑坑窪窪的路,也正好有個照應,相應幫扶着前行。10多公裡的路,走走歇歇,到糧店已是半上午。擡眼看,好壯觀,附近十裡八村的農人,都拖着闆車,浩浩蕩蕩前往糧店,門口早已擠滿了闆車及農人,裡面,是一條望不到頭的長長車隊。
等候的農人閑聊着,聊着田地收成,打聽着這一季的稻谷價格,打探着今年收購稻谷嚴不嚴。得知價格漲了,歡喜一片,得知收購要求嚴了,頓時又噓聲不已,生怕不順落到自己頭上,那可就麻煩了。終于進入糧店小院,人聲鼎沸,場面火熱。
首先迎來的是拿着一根中間開槽的鐵釺,一尺多長,一頭尖尖的。長長的鐵釺穿透包裝袋,刺入稻谷内部,抽出時,槽中帶出來一些稻谷。工作人員仔細觀看,看有沒有砂粒之類,看有沒有碎草沫等雜物,而後,随手抓幾粒,放到嘴巴裡一咬,如果是脆脆的聲響,則說明稻谷曬得很幹。
每每此時,農人大氣都不敢出,生怕被工作人員認定為不合格,那可就麻煩了。如果不合格,就得在這小小的院子裡重新曬稻谷,或重新揚場去除雜質。費時費力,還得輪班等着别人的稻谷處理完才到自己。更重要的是,不方便啊,人多場地小,且工具也不齊全。
所幸我家還好,父親是個怕麻煩的人,不願意在“交公糧”上面出點纰漏而花費精力,于是來之前,就将稻谷處理得幹幹淨淨,曬得透幹。有些人就不同了,一部分人幹活急躁,導緻稻谷不幹不淨,另一部人,則是投機取巧,故意曬個大半幹,或摻雜一些碎砂粒,期望在重量上有所增加。嚴格的驗收面前,他們終究逃不過金睛火眼。
驗谷、過磅、入倉、結算,忙碌的糧店裡,各家各戶都有條不紊地處理着“交公糧”的活兒。抵扣完農業稅後,還有錢可拿的家庭喜笑顔開,捏着那幾張鈔票開心不已,還不忘跟孩子許個願,說一會兒回去的時候買根冰棒或是其它吃食。更多的家庭,則是抵扣後,依舊不夠,隻有下次繼續“交公糧”了。
忙到下午兩三點,終于完成了“交公糧”,這還算是進展順利的,如果驗谷不順,要在那裡曬谷或重新揚場,忙完一切,估計就到了糧店下班的時刻。顧不得吃飯,父母舍不得花那個錢,但也為孩子買點兒吃的,他們,或啃幾口幹糧喝幾口水,或者就那樣餓着,省一點是一點。
歸家的路,沒有稻谷的負重,自然輕松,往往在這時,父親總會一聲吆喝:“上來吧,到闆車上來,我拉着你們回家。”小家夥們等的就是這一句話,紛紛跳上闆車,哪怕太陽毒辣,依舊開心地享受着不用走路的“車行之旅”。那時的孩子,開心如此簡單,吃着好吃的,坐在闆車上,興奮不已。
時代向前發展,農村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06年開始,農業稅被免除了,再後來,農人又開始享受農業補貼。兩相對比,凸顯國家經濟的高速發展,以及整體實力的不斷增強,農民,大踏步地走上富裕之路。“交公糧”一去不返,見證了時代的進步,更見證了國家的富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