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方式方法是做好基層工作的重要手段。然而,有的地方出現“造詞式”創新、“複制式”創新、“亮點式”創新等苗頭,片面追求标新立異,忽視實際工作效果和群衆需求,增加基層負擔,破壞基層政治生态。
僞創新泛濫,誤了真成效
半月談記者采訪調研中發現,基層治理中的僞創新主要體現為以下三類。
——“造詞式”創新。
“愛心媽媽”“陽光計劃”“心連心,手牽手”……一名鎮黨委書記把數份名字各異的材料攤在桌上。
他說,其實這些都是關愛農村留守兒童的活動,工作内容大同小異,但改了個名字、換了個說法,就成了創新做法。每次改名都需要基層視此為一個新活動,重新組織材料上報,給相關幹部平添不少工作量。有基層幹部感歎:“僞創新那是真折騰!”
一名街道辦負責人訴苦,落實工作時還要苦思冥想“創新”經驗,才能給上級留下印象。前幾年常用的“三三工作法”“三四五六機制”等“數數型”總結“爛大街”後,“找第一”成了新方法,“首例”“首創”等表述成為新寵。
——“複制式”創新。
一些鄉鎮幹部反映,随着“河長制”“林長制”流行,有的基層工作創新風向呈現以“長”為榮的趨勢:治理馬路有“路長”,負責環境有“環長”,綜合治理有“綜長”等。
半月談記者采訪了解到,有的部門想出“某長制”作為“新工作思路”後,便下文到鄉鎮、村安排人頭,一般由鄉鎮長、村主任等擔任負責人。有的“新機制”多一個“長”便多出每月幾百到上千元的補貼,卻并未将相關機制辦法作适配性調整,忽視了本地發展實際,隻是簡單地複制移植經驗。
——“亮點式”創新。
有受訪者反映,村裡的村史館建得“高大上”,迎檢多次被誇“新穎”,卻常年閉門不對老百姓開放;黨建展闆“琳琅滿目”,樓梯、走廊貼得到處都是,内容卻華而不實,隻顧“上牆”卻不入心。
此類“亮點式”創新片面追求“高大上”,反而加重基層負擔和成本。一位基層幹部回憶,為創新基層數字治理機制,某政務服務App安裝覆蓋率曾作為考核指标之一,以突顯政務服務智能化程度。不少留守老年人尚不習慣智能手機操作,幹部隻能輾轉聯系他們在外務工的子女,既耽誤群衆精力,也增加基層幹部壓力。
不良心态滋生僞創新土壤
為何一些地方基層治理以創新為名卻缺創新之實?部分基層受訪者反映,少數幹部急功近利、甩責任、求短效的不良心态是導緻僞創新現象在基層冒頭的重要原因。
一是工作成效靠新概念加分,僞創新是“為領導創新”。
部分受訪基層幹部表示,許多基層工作都是類似的,僅僅完成工作隻是“及格水平”,為給上級留下印象,就算同樣的事情也要整個新概念,領導才會認為落實有力。
東部省份一名基層工作人員說,所謂“創新”,其實是“為領導創新”,“活還是那些活,除了彙報時有用,其他時候沒啥意義”。
二是工作責任随着新提法下壓,僞創新成為“甩鍋”新方法。
半月談記者在調研時發現,少數基層機制上的僞創新,一方面是作為彙報材料中的“填充劑”,另一方面在出問題時,成為相關部門推脫責任的“潤滑劑”。
一位鄉鎮工作人員說,以“環長”為例,“環長”一般由鄉鎮長、村主任兼任,沒有相應的執法權,但當了“長”就得擔責,出了問題就面臨認罰的風險。相關職能部門無形中把責任下推了。“有的部門對工作的‘創新’做法,背後難免有攬權、推責的考量。”這位基層幹部說。
三是工作思路跟着新領導更換,屆屆都創新才顯得“有成效”。
中部某省一名鎮黨委書記坦言,有的創新工作需要領導高位推動,換了領導可能工作思路也跟着換了,原來的創新也“過時”了,不再被關注,配置的資源也減少。
而有的部門換新領導以後,就算相同的工作也要“創新”個新說法和新名字,雖然内容一樣,項目卻成了這屆的新項目。上述鎮黨委書記表示,這種現象在部分部門工作上體現得較為明顯,屆屆有“創新”,才顯得每屆都有新成效和進展。
求真務實是工作創新的前提
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副教授薄文廣認為,基層部分僞創新的出現,本質上是官僚主義、形式主義的變種。“基層創新應該以問題為導向,以解決實際問題為标準。”
部分基層幹部表示,求真務實是工作創新的前提,創新不能隻從單一維度衡量,應該充分考慮适配性、實用性等多方面,創新要甯缺毋濫,對僞創新堅決說“不”。在考核方面要注重項目實效,而不是噱頭,要以經得起曆史檢驗的實績來赢得群衆的口碑。
基層呼籲,工作創新要注重基層實踐反饋。基層治理創新要多傾聽基層幹部的真實想法,以便結合他們的實踐及時調整、不斷完善。
[責編:戴蓉]
[來源:半月談微信公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