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在一艘航船上,有人看到船漏而不告知,其後果可想而知。
《資治通鑒》中,司馬光專門批評了貢禹進谏避重就輕的問題:“忠臣之事君也,責其所難,則其易者不勞而正;補其所短,則其長者不勸而遂。孝元踐位之初,虛心以問禹,禹宜先其所急,後其所緩。然則優遊不斷,讒佞用權,當時之大患也,而禹不以為言;恭謹節儉,孝元之素志也,而禹孜孜而言之,何哉!使禹之智不足以知,烏得為賢!知而不言,為罪愈大矣!”
貢禹明明知道“讒佞用權”的大患,卻不報告,隻進谏那些讓人不費力就可追求的“恭敬、謹慎、節儉”之類的美德,豈不是避重就輕,不敢擔當?
苟悅在《申鑒·政體》中說:“治世所貴乎位者三:一曰達道于天下,二曰達惠于民,三曰達德于身。”對為官者來說,重要的是利國利民,發現危機就要及時處理。一旦自身處理不了,就要知無不言,向上反映,尋找解決之道。如果知而不言,放任危機發酵、危險發生,不僅有違于為官的職責政德,也不利于國家的長盛久安。
古之為官者,很多人都敢于進谏、敢于講真話,留下了千秋大義、凜凜正氣。唐代宰相魏征,信奉“有言在喉而不吐,不忠;有危以亂而不奏,亦不忠也”。他常犯顔苦谏,“逢上怒甚,神色不移”。前後陳谏三百餘事,一生谏诤多達“數十萬言”,被後人贊譽為“千秋金鑒”。魏征去世後,唐太宗對衆臣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鏡矣。”
宋人範仲淹也是一位知無不言之人。他性情耿直,不畏權貴,堅守為官良知,敢于直言上谏。他在《靈烏賦》中寫道:“甯鳴而死,不默而生。”在《睦州謝上表》中又言:“理或當言,死無所避。”這充分表明了他心懷社稷,以天下為己任,堅持正義,置生死于不顧的赤誠之心。
古代官吏能夠以大局為重、真心真言,今天的共産黨人更應如此。我們黨是一個整體,每名黨員幹部都是黨的細胞,黨興旺發達,個體才能永葆活力。98年來,我們黨之所以能夠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從勝利走向勝利,離不開一大批對黨忠誠,在黨言黨、在黨憂黨、在黨為黨、在黨興黨的優秀共産黨人。
1948年,犧牲在渣滓洞、白公館的革命烈士,給我們黨留下了著名的“獄中八條”。這八條意見,彰顯了革命烈士、共産黨人對黨的無限忠誠,也給後人留下頗多思考和警示。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深入開展作風建設,很多黨員幹部堅持“無話不可對黨言”,為黨的自我革命作出了貢獻。然而,也有少數黨員幹部,搞起了“為官不為”那一套。為官不為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看透不說透”,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明哲保身,少說為佳。在這些人眼裡,盡管看到身邊同志身上有這樣那樣的問題,看到單位建設有這樣那樣的不足,卻總是避重就輕、輕描淡寫,事不關己、高高挂起。
殊不知,雪崩時,每一片雪花都有責任。投身黨的自我革命,做好“提領扯袖”的工作,直言黨員幹部以及我們黨身上存在的問題,是每名黨員幹部的責任和義務,也是我們黨興旺發達的重要支撐。倘若心中無黨、心中無民、心中無責、心中無戒,就不配為黨的人,也定會被黨所淘汰。
現在,我們黨依然面臨着“四大考驗”“四種危險”,依然面臨這樣那樣的風險和挑戰。這就要求黨員幹部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積極為黨工作、為黨奮鬥,努力消除各種危險危機,不斷把我們黨建設得更加堅強有力。
(作者單位:武警湖北總隊)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