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蓮說相關的散文?#教育聽我說# #以書之名# #閱讀# ,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愛蓮說相關的散文?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教育聽我說# #以書之名# #閱讀#
“說”,是一種常見的,具有議論性的古代文體,相當于現在的論說文。一般是借某一事物或現象,說明道理,抒發感想。
“愛蓮說”就是論說一下喜愛蓮花的道理。這是一篇借物詠志諷世的散文。
《愛蓮說》出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頤,字茂叔,号“濂溪”,“元公”是他的谥号。他是北宋著名的哲學家,被認為是宋代理學的開山鼻祖。原文如下: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亵玩焉。
予謂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衆矣。
第一段:以“菊”和“牡丹”襯托,表明自己獨愛蓮花。描繪蓮花的高潔形象,贊美蓮花的品格。
“晉陶淵明獨愛菊”是正襯,“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是反襯。但是作者并不想做陶淵明,當然也想像世人那樣,所以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予獨愛蓮”。
為什麼喜愛蓮花呢?作者從三個方面提示了愛蓮的理由。
一是生長環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妖”是美麗而不端莊的意思。
二是體态香氣: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
三是氣質風度: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亵玩焉。
這些描寫的作用是“托物”,為後文的議論做鋪墊。
第二段:與菊的“隐逸”和牡丹的“富貴”作比較,點明蓮花“君子”的比喻意義。并以蓮自況,表明了作者的人生态度。
首先分評三花,揭示比喻意義: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
這是三個判斷句“……者也”,也是三個比喻句,構成了一個排比句式。
點明了全文的主旨:蓮,花之君子者也。“君子”是文眼。
然後,抒發感慨,以蓮自況,表明人生态度: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衆矣。
“噫”是歎詞獨立成句,表示感慨。
“菊之愛,陶後鮮有聞”中的“鮮”字是很少的意思,有惋惜之意。
“蓮之愛,同予者何人?”是反問語氣,表示強烈的感歎。
“牡丹之愛,宜乎衆矣”中的“宜乎”有諷刺之意。
作者的人生态度很明顯了,他要做蓮花一樣的君子。他既不願像陶淵明那樣消極避世,也不願像世人那樣趨炎附勢,追逐富貴名利,他要在污濁的世間獨立不移,永遠保持君子的清白操守和正直品格。這就是本文的主題。
從寫作手法上看,本文最顯著的特點有以下幾個:
第一,借物喻人,托物言志。
借“蓮”喻“君子”,依托蓮花的特點,表明自己要做君子的志願。
作者描寫的蓮花的特征,與君子的品性是有一一對應的關系的。
從生長環境上看,“出淤泥而不染”是指君子潔身自好,不與世俗同流合污;“濯清漣而不妖”是指君子純真自然,不顯媚态。
從體态香氣上看,“中通外直”對應君子内心通達,為人正直;“不蔓不枝”對應君子不攀附權貴,不互相勾結,不牽牽連連;“香遠益清”對應君子美名遠播。
從氣質風度上看,“亭亭淨植”對應君子獨立高潔;“可遠觀而不可亵玩焉”對應君子自尊自愛,端正清高,令人敬畏。
正是因為描寫了這些特點,才能托得住自己要言的志,才能為人認可“蓮,花之君子者也”。托物言志,是本文最主要的寫作特點。
第二,襯托手法。
1、正襯:以“菊”從正面襯托蓮的高潔形象。
在“不與世俗同流合污”這一點上,菊和蓮是一緻的,作者寫菊是從正面襯托蓮的高潔形象。另外,從“晉陶淵明獨愛菊”和“予獨愛蓮”中的兩個“獨”字看,作者與陶淵明也具有某種一緻性。
2、反襯:以牡丹從反面襯托蓮的君子形象。
牡丹是富貴的象征,而“世人盛愛牡丹”,說明世人趨炎附勢,追逐富貴名利。這種世風是作者鄙視的,這種人生态度是作者否定的。因此,在本文中,牡丹是反面的形象,作者寫牡丹是從反面襯托蓮的君子形象。
第三,一字褒貶。
作者隻說“牡丹,花之富貴者也”,并無貶詞,但“宜乎”一語表現出作者對當時趨炎附勢,追逐富貴名利的世風的鄙視态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