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驚現奇怪泉洞,每年都會吐出上萬斤魚,當地村民因此發家緻富。
沒想到專家趕來調查後,卻直呼:“這魚可吃不得!”
聽完專家的解釋,村民們也吓出一身冷汗。
那麼,這個泉洞為何每年都會吐魚?
專家來調查時,又獲得了什麼驚人的發現?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揭開“會吐魚的山洞之謎”。
“陽魚”在湖北恩施的深山海拔1300米的地方,有一個前山村,三面都被青山包圍,村中還有一條小溪穿過。
這條小溪看起來平平無奇,其實很不一般,在它流過的地方藏着些不大的泉洞,每年到了特定的時間,前山村就會全村出動,拿着漁網或水桶将泉洞團團圍住,等待裡面将會吐出來的大魚。
這些吐出來的魚,被當地人稱之為“陽魚”,因為這種魚隻會出現在天氣炎熱的夏天,才從泉洞底部遊上來,而且個個鮮美肥大,幾十斤是常有的事,每年村民都能打撈起上萬斤魚。
前山村民們世世代代生活在這裡,早就摸索出了經驗,每年到了時間,就會組織大家集體撈魚、分魚。靠着這些魚,前山村家家都過得很滋潤。
當有記者聞訊趕來時,正好目睹了這樣壯觀的景象,路邊的每一位村民,手中提着成年人手臂那麼長的大魚。
面對記者鏡頭,人手至少一條大魚的村民們顯得有些憂慮。原來,最近幾年雖然泉洞還會繼續吐魚,但是吐出的魚數量少了,個頭也越來越小。現在讓記者看着就震撼的大魚,以前根本不算什麼。
泉洞中吐出的“陽魚”,除了留着自己吃或者拿去賣錢,當地村民還漸漸開發出了旅遊業,每年都有很多外地遊客慕名而來,有力地帶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
所以,村民們非常害怕泉洞吐出的“陽魚”越來越少,甚至消失不見。
記者打算對這口古怪的泉洞展開調查,但等考察隊的專家趕來時,泉洞已經不再吐出“陽魚”了,這讓專家們非常失望,但還是決定趕去泉洞一探究竟。
在村民的帶領下,專家們仔細檢查了會吐魚的泉洞口,發現這個洞口整體呈圓形,直徑大約50厘米,裡面有不少堆在一起的石頭,表面已經被磨圓了。仔細看的話,會發現不斷有水流從底下湧出來。
專家好奇地伸手碰了一下泉洞中的水,頓時露出了驚奇的神情。因為泉洞裡的水溫,跟周圍的溪水完全不一樣,進一步測試後發現,周圍溪水的溫度是11度,而泉洞中的水卻隻有7度。
兩種水中的礦物質成分也不一樣,分别來自兩種不同的水源。這一點讓專家非常納悶,畢竟泉洞就位于小溪之中,溪水一直在流動,它們的水質為什麼會不一樣呢?
那些“陽魚”的出現,會不會也跟這些水質間的不同存在關系呢?
“這些魚可吃不得了啊!”湖北驚現奇怪泉洞,每年都會吐出上萬斤魚,專家跑來考察,卻正好錯過了吐魚的時候。
為了進一步揭開泉洞吐魚的秘密,考察隊在那個不過1米寬的洞口,“守洞待魚”,整整兩個星期,還是一無所獲。
好不容易看到幾條手掌般大小的“魚”,撈起來一看才發現,這其實是長得個頭比較大的蝌蚪。這些蝌蚪也不容易,它們可能是誤入泉水中的,而裡面的水溫隻有7度,這嚴重影響了蝌蚪的發育,它們隻能不斷長大,卻無法變成青蛙。
而村民們則表示,最近幾年泉洞裡吐出來的魚,幾乎都跟這些蝌蚪差不多大了。放在以前,随便一撈都是幾十斤的大魚,這樣的“小蝌蚪”根本不被村民放在眼裡。
就在失望的考察隊準備離開時,當地村民表示,這泉洞裡的“陽魚”得等到夏天下雨的時候,才會冒出來。專家隻能住在村子裡等待下雨。
可能前面太不走運了,專家終于等來了好機會。天氣已經非常炎熱,但無論是溪水還是泉洞裡的水,溫度依然非常低,人手伸進去有徹骨的寒意。
這天一大早,考察隊再次蹲守在泉洞口,一蹲就是兩個小時,就在他們堅持不住時,天空突然烏雲密布,轉眼之間就下起了傾盆大雨,把所有人都淋成了落湯雞。
考察隊狼狽地跑回村民家避雨,村民們卻興奮地叫他們趕緊回到泉洞口,因為“陽魚”馬上就會出來了。
倒黴的考察隊隻好再跟着村民往回跑。等他們趕回小溪邊,傾盆大雨已經基本上停了。令人驚奇的一幕随即出現在考察隊眼前。
隻見大雨開始前還一片平靜的泉洞,如今已經變成了人工噴泉一般,不斷地向外湧出冰涼的泉水。令專家們渴求很久的“陽魚”也終于浮出水面。
它們正随着泉水一起向外湧出,看到這一幕,專家們終于明白了為什麼這會被稱為是“吐魚”了。他們驚奇地看了一會兒,然後上前做進一步的觀察。
隻見這些被吐出來的“陽魚”,跟平時常見的魚有着很大的不同,整體呈現為灰色,鱗片非常細密,眼睛特别突出,在它們的背部還有着很多黑褐色的斑點,竟然連專家都沒看出它們的種類。
為了更好地判斷,專家們取來水下攝像機,讓鏡頭更加靠近“陽魚”,仔細觀察了很久。旁邊的村民還在跟專家們閑聊,說是這些魚都很肥美,很多人都愛吃。
結果專家們立刻面露驚色,脫口而出說:“這些魚可吃不得了啊!”
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水中活化石”村民們第一反應是這些從地下泉水中“吐出來”的“陽魚”有毒,或者身上帶着細菌寄生蟲之類,當時臉色都變了。
見狀,專家趕緊安撫他們,這些被“吐出來”的“陽魚”沒有毒。它們名叫多鱗白甲魚,屬于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一般生活在海拔270到1500米的淡水之中,對水質的要求非常高。
這種魚還有一個“水中活化石”之稱,據說在過去,古代帝王登基封禅時,祭祀的禦膳之中必然包括這種魚,還曾被列為中國的“五大名魚”之一。
那麼這樣珍稀的魚類,為什麼會頻繁在下雨天,從泉洞之中“吐出來”呢?
專家分析,在這個泉洞之下可能存在着一條暗河。這些多鱗白甲魚的眼睛表明,它們的視覺退化很嚴重,這就說明它們生活在長期接觸不到陽光的地方。
專家随後在泉洞附近展開搜索,先是找到了一個山洞,又在山洞之中發現了好幾處溶洞結構。這些溶洞通過暗河相互連通,無論是水質還是水溫,都非常适合多鱗白甲魚,它們便在暗河中繁衍生息。
到了夏天,當地會進入雨季,下雨之後暗河水位急劇上漲,很快就會湧出地面,通過泉洞那樣的結構,形成噴泉。生活在其中的多鱗白甲魚,也就順勢被“吐”了出來。
當地村民在發現“吐魚”的泉洞後,每年都會跑來用漁網打撈,導緻成年的多鱗白甲魚數量迅速減少。成年魚少了,它們繁衍的下一代數量也就變少了,于是每年泉洞中能夠“吐出”的“陽魚”也就變少、變小了。
既然是數量稀少的國家保護動物,專家們建議村民不要再大量進行捕撈,給予它們充分的繁衍生息的空間時間。
其實這種魚也有人工繁殖的辦法,人們沒必要一定要從泉洞中打撈。畢竟誰也說不準這些來自暗河的魚身上,會不會存在某種未知的細菌,會不會危及人的健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