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和(732年-774年),字子同,号玄真子,唐代詩人。張志和早慧,三歲能讀書,過目成誦,六歲能做文章,十六歲明經及第,先後任翰林待诏、左金吾衛錄事參軍、南浦縣尉等職,享正三品待遇。後因母親和妻子相繼故去,有感于人生無常,于是辭官隐居于太湖流域的東西苕溪與霅溪一帶,漁樵為樂,自稱“煙波釣徒”。
唐代宗大曆七年(772)九月,顔真卿任湖州刺史,張志和駕舟往谒,時值暮春,桃花水漲,鳜魚水美,他們即興唱和,張志和首唱,作詞五首,這首詞是其中之一。唐大曆九年(774年),張志和應顔真卿之邀再訪湖州,和顔真卿等東遊平望驿時,不慎湖落水身亡,年僅42歲。著作有《玄真子》十二卷三萬字,《大易》十五卷,有《漁夫詞》五首、詩七首傳世。
漁歌子:詞牌名。詞牌《漁歌子》即始于張志和寫的《漁歌子》而得名。“子”即是“曲子”的簡稱。
西塞山:浙江湖州。
白鹭:一種白色的水鳥。
桃花流水:桃花盛開的季節正是春水猛漲的時候,俗稱桃花汛或桃花水。
鳜(guì)魚:江南又稱桂魚,肉質鮮美。
箬(ruò)笠:竹葉或竹蔑做的鬥笠,常作為雨具。箬是一種竹子。
蓑(suō)衣:用茅草或是棕絲編織成的,披在身上的、用來遮風擋雨的衣服。
不須:不一定要。
伫立在西塞山前目送白鹭自由自在地飛翔,
遙望江岸桃花盛開,春水湯湯,鳜魚肥美。
舟上的漁翁頭戴青色箬笠,身披綠色蓑衣,
靜坐斜風細雨中陶然垂釣,久久忘記回家。
《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飛》是唐代詩人張志和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詞。這首詞雖然隻有四句,卻字字玑珠,句句如畫:雨中有青山,江上有漁舟,天空飛白鹭,兩岸映桃紅,明媚的春景中色澤鮮明又柔和靈動,氣氛甯靜又充滿活力。詩人通過對江南自然風光和悠閑漁人垂釣的描摹,表現了作者對自由閑适生活的渴望。
“西塞山前白鹭飛”:首句點明地點;白鹭象征自由、閑适,描寫白鹭在西塞山前自由地飛翔,用來襯托漁父的悠閑自得。
“桃花流水鳜魚肥”:一句點出季節特點:春暖花開水漲魚肥。“桃紅”映在“流水”中,勾勒出暮春的湖光山色之美,渲染了漁父樂山樂水的生活環境。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直接描寫漁父。頭戴青“箬笠”身披綠“蓑衣”,這一青一綠,與春天的桃紅柳綠融為一體,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盡收眼底。“斜風細雨”,就是“吹面不寒楊柳風”,就是“細雨濕衣看不見”,這春江、綠水、桃紅,這蓑衣、箬笠、煙雨,漁父沉浸在如此自由怡情悅性的境界中垂釣,哪裡還有歸家的想法?作者借漁父自況,表達了陶然忘機之意。
據說作者通畫術,曾将《漁歌子》畫成圖畫。細品這首詞的色彩是豐富而有層次的:蒼岩,白鹭,桃林,綠水,黃褐色鳜魚,青色鬥笠,綠色蓑衣,這充滿新鮮愉悅的色彩多麼令人歡喜,令人陶醉!
這高遠、沖澹、悠然脫俗的意境不僅一時唱和者甚衆,影響了歐陽炯、李煜等中國文人的漁父詞創作,而且還流傳到日本,受到嵯峨天皇的贊賞,嵯峨天皇親自在賀茂神社開宴賦詩,為日本的漢詩作者開啟了填詞門徑。此後張志和的《漁父詞》與張繼的《楓橋夜泊》一起列入了日本的教科書。
免責聲明:
文章圖片來源于網絡,僅用于知識分享,如涉及版權争議請您第一時間聯系我們!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