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的日期不是按農曆算法定的嗎?
确實不是,很多人誤會已久,但凡把清明節的時間定位農曆初幾的叫法是錯的,别教錯孩子常識。
清明一般是在每年陽曆(也叫公曆)4月5号前後,準确來算是每年春分節氣之後的第15日。而二十四節氣時間是按陽曆推算的,以太陽行經黃道上二十四個特定位置來定的日期。由于地球與太陽的距離是影響氣溫最準确因素,所以指導農業生産的準确計時是二十四節氣時間,而非農曆計時!因為農曆計時是依照月亮繞地球一周的時間來定的,但月亮周期和太陽周期有大約十幾天的錯位差,反而農曆計時對指導農業生産不準确。與之相關的是清明最佳上墳時間為:上午9至下午15點之間,因為這段時間是一天當中陽氣最旺的時候,而掃墓祭祖是去陰宅墓穴之地,陰氣重,所以風俗上認為隻有陽氣重的時間人們才能鎮住陰穴之地。
清明節為什麼定為三天?
因為現在意義上的清明節,其實是三個節日的并稱。分别是指清明節前2日的“上巳節”“寒食節”和“清明節”這三個連在一起節日的統稱。在古代原本是有着不同的節日屬性的,其中清明節也叫做踏青節。因為清明節氣正是大自然吐故納新,生機盎然,春回大地的日子。在宋代之前是每年踏青郊遊的日子。隻是在後世的發展中,連續三節的文化逐步融合,形成了以祭祖掃墓為中心,緬懷先祖、弘揚孝道精神,傳承宗親血脈的一個節日習俗,還兼有祈福郊遊踏春的活動,兼顧着自然和人文兩方面。2006年5月20日,清明節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清明節和端午節、中秋節和春節被稱為我國四大傳統節日。
清明上墳祭祖就是最為傳統的習俗,在清明節即将到來之際,我們來說說有關清明節的一些俗事兒。印象最深刻的習俗應是燒紙錢,近些年出現了燒紙房子、燒手機…借用一個相聲演員的台詞“這電話萬一接通了,接還是不接”,當然玩笑形式有點不敬。除了整修先祖墳墓、插柳辟邪、燒紙錢等風俗之外,我們今天重點來聊聊古代”女婿不能上墳、上墳辱先人“之陋習。
說到底,女婿不能上墳的尴尬地位源于古代女性的從屬地位,封建的說法是嫁出去的女兒好比潑出去的水,女性出嫁後便屬于男方家的人,親緣關系事實上已經割裂,由此遞推,女婿也終究隻是外人,根本無權為女方家中的先祖上墳掃墓。且古時女婿為女方的父母上墳掃墓,此舉等同于告訴祖宗自己家已經斷後了,在極為重視子嗣傳承的古代,這是十分丢臉的事。中國古代對親緣體系的規定極其嚴格,這是女婿被排除在祭祀活動之外的最重要原因。這都是封建糟粕,随着時代的發展都不存在了。
反而女性在家庭的地位更為重要,因為教育之女的重擔更多由比較有耐心的女性承擔,所以有“一個優秀女性影響三代人”“一個女婿半個兒子”之說,女性變成了“招商銀行”。
還有幾天就清明節了,疫情還在多地爆發,去年也是因為疫情沒回去,今年應不應該回去祭祖?問問大家的看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