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了解華夏這個詞是怎麼來的,要先明白"中國”這個詞的來曆。
“中國”這個詞很早就出現了,在《尚書-粹材篇》和《詩經-大雅-蕩篇》就已經稱呼商為中國。因為當時的商朝的經濟、文化、政治都是當時最先進的,遠超當時的其他小國。所以其他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都以商朝為中心,所以商朝被稱為中國。
周滅商之後,“中國”這個稱呼涵蓋的範圍變大了,凡是認同周朝統治,以周朝為宗主國的諸侯國和遵循周禮的諸侯國都稱為“中國。”東周時期,北方的諸侯國都自稱“中國。”南邊的楚國、吳國、越國被稱為蠻夷。最有意思的就屬于秦國了,秦國的地盤包括了西周(東周東遷之前的地盤),但秦國卻被稱為狄戎。
從上面,可以看出,“中國”這個稱呼從來不是地理上的中心,而是經濟、政治、文化上的“中心。”如果按照這個理論,現在的漂亮國,可以稱之為“中國”。不過随着咱們國家的複興,越來越配的上“中國”這個稱呼。
了解了“中國”的來曆,下面了解一下什麼叫“夏”?什麼叫“華”?這兩個字一開始不是連在一起用的。
中國的西部稱之為“夏”。周朝的發源地就是在中國的西部。上面已經提及,秦國在周朝東遷後,秦國就占據了周原來的地盤,準确的說是從當時的遊牧民族手裡搶過來的。《詩經·秦風》又被叫做夏聲。夏除了代表西方,還有雅,正,大等含義。所以夏聲又被叫做雅詩。
矛盾點出現了,上面說中原諸侯鄙視秦國,認為秦國是狄戎,為什麼又把夏這麼好的詞給了秦國?因為當時的中原的多數諸侯的發源地都是在西面,就是秦所占據的地方。這些諸侯國自稱東夏。西方的秦國和東方的這些諸侯國合稱諸夏。
周朝崇尚赤色,也就是紅色,華包含赤的意思,所以凡是尊崇周禮,崇尚赤色的人和族群都被叫做華人或者華族,統稱為諸華。舉一個例子,現在很多人認為華服就是漢服,漢服就是華服,這是不對的。華服的範圍更廣,包含漢服和中國境内其他少數民族的服裝,漢服是華服的一部分。
通過上訴的這些講解,可以看出,中國、夏、華都不是地理感念的名詞,更多的是文化意義上的概念。文化高的地區稱之為夏,文化高的人和族群稱之為華,華夏合起來就是中國。
華族與居住在四周的其他諸侯、族群不斷的戰鬥,因華族的政治、文化和軍事較為先進,地盤不斷的擴大,稱之為中國的地方也不斷擴大,到達了東周末期,接受華夏文化的各族,融合成一個種族華族,這是漢族的前身。
秦始皇能夠統一六國,除了軍事上的強大,這種文化上的融合和文化的認同感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喜歡文章點個關注,謝謝!會持續更新曆史故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