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水浒傳顧大嫂的綽号由來

水浒傳顧大嫂的綽号由來

民俗 更新时间:2024-06-26 14:16:20

踏破璀璨的曆史長空,瞭望星輝裡斑駁的流光閃爍,千年的風霜,凍結了多少英雄傳說,那古今橫貫的天地長線,串聯着生命最初的力量,帶給人驚奇,帶給人追憶,那曆史的浩繁畫卷,是永不老去的心靈天宇!

水浒傳顧大嫂的綽号由來(水浒顧大嫂母大蟲這個外号是如何由來的)1

顧大嫂

水浒傳母大蟲是誰

  顧大嫂是梁山上的女英雄,原本是登州城東門外開酒店的。原是解珍姑媽的女兒,後來解珍和解寶被毛太公誣陷之後被捕入獄,顧大嫂沒有辦法就請來了鄒潤。鄒潤叔侄兩個和孫新、孫立兄弟兩個就一起去劫獄。

之後顧大嫂又以孫立女眷的身份進入了祝家莊,衆所周知,宋江最後之所以能夠把祝家莊給打下來就是因為孫立在祝家莊裡面給宋江以内應,而在這裡面,顧大嫂也是功不可沒。後來顧大嫂和自己的丈夫孫新一起上了梁山,上了梁山之後顧大嫂仍舊是在梁山上開起了東山酒店。顧大嫂名為這裡的老闆娘,實則是梁山的消息頭領,大概就是諜戰劇中的地下黨接頭的人。

  顧大嫂不僅性格豪爽,而且武藝非常高強,是個女中豪傑。孫新在書中的描述他的武藝也并不差,但是還是說略遜于顧大嫂。顧大嫂的性格非常的暴躁、決絕,當時要劫獄去救解珍的時候,孫立都有些猶豫不決,孫立認為自己是軍官,不能做劫獄這種事情。顧大嫂卻抽出兩把快刀來,說要和孫立拼個你死我活。最後還是把解珍、解寶等人救了出來。

  顧大嫂在書中曾兩次在牢獄中做内應,幫助别人解救。一次是解救解珍和解寶的時候,第二次就是史進被關到監獄的時候,在這兩次的劫獄中都能看出來顧大嫂除了非常英勇之外,也是非常的機智,最後梁山的好漢死傷殆盡,但是顧大嫂卻全身而退了。

母大蟲綽号由來

  關于顧大嫂母大蟲這個外号的由來,還是要來看一看施耐庵是怎麼在原著中描述顧大嫂的那段話,讀者再開一開腦洞,就知道這外号是怎麼來的了。

水浒傳顧大嫂的綽号由來(水浒顧大嫂母大蟲這個外号是如何由來的)2

在原著當中,施耐庵這樣寫道“眉粗眼大,胖面肥腰。插一頭異樣钗環,露兩臂時興钏镯,紅裙六幅,渾如五月榴花。翠領數層,染就三春楊柳。有時怒起,提井欄便打老公頭.忽地心焦,拿石碓敲翻莊客腿。生來不會拈針線,正是山中母大蟲。”

  我們來細細品讀一下這一段話,首先是顧大嫂的樣子,說是眉粗眼大、胖面肥腰,這麼一說顧大嫂一定不是一個顯瘦的女人,而且這肥腰,大概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水桶腰吧。其次就是顧大嫂的打扮,粗粗的手臂上帶着兩個镯子,但是手臂不露出來的時候是看不到的。還穿紅着綠的,紅裙子穿了好幾層,衣領子也有好幾層。施耐庵形容這裙子如石榴花,這領子就和三月陽春的柳樹一樣。

  我們可以試想一下,一個龐大腰粗的女子,穿着好幾層的紅色的裙子,還有綠色的上衣好幾件,這不看起來正像是那蠕動的蟲子一般。而且顧大嫂生來就不會做針線活,從來都沒有一個女人應該有的樣子,所以稱呼她為母大蟲,一來可能就是從顧大嫂的形象上面來的,第二應該是顧大嫂這男人般的性格,又沒有女人的樣子,所以才會被人稱作是山中的母大蟲。

母大蟲怎麼死的

  顧大嫂的結局在書中并沒有提及,顧大嫂也是為數不多的能夠在梁山征讨方臘之後全身而退的人。書中沒有交代顧大嫂的結局,想必也應該還是和丈夫孫新一起開酒店,或者隐姓埋名了。

水浒傳顧大嫂的綽号由來(水浒顧大嫂母大蟲這個外号是如何由來的)3

但是在央視版的《水浒傳》中,顧大嫂卻不是善終的,她是在征讨方臘的時候,中了對方的埋伏,不慎被暗器擊中然後身亡的。電視劇版的《水浒傳》把顧大嫂的結局給改了,可能是要加一些悲劇色彩在顧大嫂的身上。顧大嫂本身出場的時間就不是很多,而且總是以一副女中豪傑的姿态出場,用她的死或許更能顯示出這次征戰的殘酷。

  梁山的許多好漢都在征戰方臘的時候死去,顧大嫂無論是否在當時被害,對于結果來說都沒有什麼影響,所以在電視劇的改編當中,就做了這個小小的調整,也讓這個結果看起來更加的沉重,發人深省。

  顧大嫂這個性格在今天也應該算的上是一個野蠻女友了,現在就算不是女漢子的女生都喜歡把女漢子的标簽往自己身上貼,這樣更容易博得大家的好感。而顧大嫂這種真正的女漢子,要是放在今天,她的性格應該會受到很多人的喜歡。但是書中描寫顧大嫂是一個眉粗眼大、胖臉肥腰,想象起來似乎不是一個美女的樣子,這樣一個身寬體胖的姑娘,大家也應該是會喜歡的吧。

好了今天的文章到這裡就結束了。最後小甲有話說:首先謝謝你氣質這麼美還來看我的文章~喜歡小甲的親們可以關注一下,每天都會更新好文章哦!~有想吐槽的可以盡情的在下方吐槽,小甲在下方評論區等大家哦~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