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無痛分娩早已普及

無痛分娩早已普及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02 02:48:42

【綜合/觀察者網 阮佳琪】

近日,關于孕婦生孩子要不要進行無痛分娩又引發網友熱議。

據工人日報12月16日報道,無痛分娩在中國推廣14年,可目前使用率僅為10%。醫院憂愁麻醉師不足,沒有專項收費;家屬又擔心,副作用影響産婦和胎兒安全,而且還沒納入醫保。無痛分娩推行還要走多遠?為何推行起來這麼難?

12月5日,遼甯省阜新市,李妍在産房待産,宮口才開了兩指,已經疼得忍不住了。1小時過後,疼痛反而愈加劇烈,汗水把睡衣打透,這時她提出要無痛分娩。婆婆反對,“打麻藥對小孩智力有影響,為了孩子,你就忍忍吧!”痛到無助的李妍在猶豫不決下煎熬。

在中國,像李妍這樣,面臨是否選擇無痛分娩的産婦去年有1758萬。據了解,無痛分娩在歐美國家的使用率達85%,而一項麻醉課題研究組在全國46個醫療機構的調查顯示,中國目前無痛分娩的使用率僅為10%。即使是在醫療資源豐富的北上廣等地,也并非所有的三甲醫院都開展了無痛分娩,這也直接導緻了中國的剖宮産率遠高于世界衛生組織設置的15%的“警戒線”。

無痛分娩早已普及(推廣14年使用率僅10)1

圖自視覺中國

十幾天前,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關于開展分娩鎮痛試點工作的通知》,提出2018年至2020年,在全國開展分娩鎮痛診療試點,并逐步在全國推廣。試點範圍為具備産科和麻醉科診療科目的二級及以上綜合醫院、婦幼保健院或婦産專科醫院,将于明年1月公布試點醫院名單。

通知指出,要大力推廣分娩鎮痛理念,提升分娩鎮痛的覆蓋範圍,普及鎮痛條件下的自然分娩,降低剖宮産率,增強醫療服務舒适化程度,提高孕産婦就醫滿意度。國家衛健委同時印發了《分娩鎮痛技術操作規範》《分娩鎮痛技術管理規範》等四個文件,明确了分娩鎮痛的适應症、禁忌症以及操作方法等。

生孩子究竟有多疼

“感覺有根筋快把肚子扯下來了,疼到自己扯頭發,控制不住地喊叫。”

“疼起來腦袋空白,整個人感覺隻剩下肚子,而且是越來越疼,抓欄杆、咬床單、咬枕頭,做什麼都無濟于事。”

“陣痛半分鐘一次,感覺整個小腹被大錘狠狠掄過一樣。一個小時後,我顫抖地聽見大夫說隻開了兩指,距離開十指還有4~8個小時。”

……

36位生完孩子的産婦,分享了對生孩子時疼痛的感受,僅有一位表示跟痛經差不多,大部分都用“生不如死”來形容。醫學研究表明,産痛的疼痛程度僅次于燒灼的劇痛和肝腎結石的絞痛,是排名第三的疼痛。

無痛分娩,又叫“分娩鎮痛”,即用各種方法使分娩時的疼痛減輕。大都采用硬膜外麻醉,麻醉醫生在産婦的腰背部行硬膜外穿刺置管,通過硬膜外管給藥。讓産婦在第一産程(規律宮縮到宮口開大到10厘米,持續數小時)中得到休息,第二産程(指宮口開大10厘米到胎兒娩出)中積攢了體力,更有利于完成分娩。

據世界衛生組織發布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的剖宮産率為46.2%,是推薦上限的3倍以上。“怕疼”是很多産婦要求剖宮産的一個重要原因。随着醫療技術的進步,舒适、安全、少痛的分娩方式成為女性追求,近年來,“無痛分娩”的概念備受關注。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産科醫生練思宇告訴記者,隻要具備順産條件而且無麻醉禁忌,大多數産婦适合無痛分娩。

無痛分娩早已普及(推廣14年使用率僅10)2

推行無痛分娩“不劃算”?

上海市第一婦嬰保健院院長萬小平介紹,目前在國内,很多人還是會受到“生孩子一定要承受疼痛”“上麻藥影響孩子智力”等傳統觀念的束縛;另外,麻醉人才短缺、政策尚不完善等因素也是無痛分娩在國内推廣的阻力。

據看看新聞Knews報道,在很多地區的醫療衛生系統裡,麻醉專業人才極度短缺是擺在眼前的事實,這恰恰是分娩鎮痛普及過程中最大的瓶頸。8月17日,國家發布《關于印發加強和完善麻醉醫療服務意見的通知》政策解讀中提到,目前,我國共有麻醉醫師7.6萬人,按每萬人需要2.5個麻醉醫生的國際标準,中國至少還應配備30萬人。

此外,目前無痛分娩的麻醉工作尚未列入經物價部門審核的單獨收費項目。醫院隻能對實施無痛分娩中使用的麻醉藥品、器械等按價計費,而醫療服務、人工勞動等就無法進行合理合法的收費,這也讓醫院在推廣分娩鎮痛的積極性上打了折扣。

“麻醉醫生去實施無痛分娩可不是打一針就完事了,還需要做好對産婦生命體征的定時監護與維持,不間斷地進行疼痛評估和調整麻醉用藥,直到其順利分娩結束,這樣的堅守遠不如一台外科手術帶來的經濟效益,因此無痛分娩在大醫院推廣也就缺乏了動力,被看成是一項‘出力不讨好’的服務。”業内人士說。

現在,很多年輕人都會主動提出無痛分娩,但大部分長輩還是有疑慮。11月17日,32歲的産婦田媛媛劇烈疼痛,詢問麻醉醫生無痛分娩如何操作。“産婦聽到麻藥要從脊椎進入就有些害怕,第一次放棄。”兩小時後,疼痛加劇,再次請麻醉醫生想要嘗試。在醫生告知基本不會對孩子和媽媽有多大影響後,陪産的老人還是反對,“麻藥打多了,娃兒要變傻的”,産婦再一次放棄。3小時後,丈夫心疼産婦再次來請麻醉醫生,而這樣“三請四請”的場景并不少見。

另據媒體報道,廣州婦女兒童醫療中心宋興榮醫生稱,無痛分娩出現意見分歧時,醫院一般會尊重産婦,忽略家屬意見,但還是會協助做勸說工作,“家庭和諧也很重要”。

無痛分娩早已普及(推廣14年使用率僅10)3

“實際上,無痛分娩使用的麻醉藥物劑量僅僅是剖宮産手術的1/5—1/10,産婦打無痛後仍然處于清醒、可以活動的狀态,不會延長産程也不會影響宮縮,對胎兒也無任何不良影響。即便産程不順利轉而實施剖宮産,由于無痛分娩已經有硬膜外導管留置,經過調整用藥劑量和濃度,會使剖宮産手術的實施更為迅速到位。”無痛分娩這項技術目前已經非常成熟,總體來看是非常安全的。

不能一味“讓技術說話”

“一針打下去,我就睡了40多分鐘,太累了。”年初在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無痛分娩的産婦隋麗告訴記者,分娩鎮痛後,她隻用了半個小時就生下了7斤的兒子。隋麗認為,無痛分娩最大的好處是減小了分娩時的恐懼,增加了順産信心。

生孩子疼,不是忍忍就能過去。練思宇告訴記者,嚴重的疼痛會減少胎盤血流和胎兒氧供,可能造成胎兒酸中毒,可能造成母親高血壓危象、宮縮乏力、增加焦慮和抑郁的發生幾率等。

“不能因為存在風險就廢除技術,而應當做風險評估,讓更多産婦心中有數。”陶敏表示,無痛分娩的藥劑量僅為剖腹産的十分之一,但作為一項有創操作還是有一定程度的風險,醫療風險的發生都是概率的事件。不能因為風險而廢除一項可以給廣大女性帶來裨益的好技術,需要做風險評估。比如,每萬名産婦因硬膜外麻醉有關造成死亡的有多少例,造成永久性傷害的有多少例。

無痛分娩早已普及(推廣14年使用率僅10)4

今年10月公布的《上海市分娩鎮痛現狀調查》結果顯示,該市58家主要接産機構内,開展無痛分娩的已達44家,無痛分娩率為37.22%;而13家市、區級婦幼專科醫院,無痛分娩率為56.8%。而這幾乎已經代表全國最高普及率。

一些省級醫院已提前“試水”。目前河南省醫院麻醉與圍術期醫學科已實行“無痛分娩24小時值班”常态化工作制,全院産房均實現了“順轉剖”麻醉設備配置。

而隋麗等産婦更大的願望是,分娩鎮痛的費用能夠醫保報銷。“無痛分娩應該是對母親基本權利的保障,屬于分娩的基本要求,應當納入醫保報銷範疇。”

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員會醫政醫管處處長吳宏表示,要在麻醉師的配置以及臨床科室之間的配合方面來積極地制定一些政策,也将會和包括醫療保障局等相關部門來共同關注分娩鎮痛相關涉及的醫療服務的項目和價格,推進相關服務 。

我國非藥物分娩鎮痛領先世界

與藥物鎮痛相比,世界衛生組織更提倡非藥物鎮痛。在非藥物分娩鎮痛技術方面,我國已有領先技術。據科技日報報道,2010年,我國科學家曆經12年的科學攻堅,成功發明非藥物分娩鎮痛GT-4A導樂儀技術。

該技術發明人趙文忠介紹,這項技術主要通過獨創的“三元止痛法”,采用持續激活技術和D-T能量束,大量并持續激發産婦自身的鎮痛物質——阿片肽阻斷攔截疼痛信号的傳導通路,使來自子宮和産道的疼痛信息向水平方向擴散直至消失,從而能夠實現在不打麻藥、沒有創傷的情況下,将10級劇烈分娩疼痛在5—15分鐘内快速降低至4級疼痛,也就是産婦可以忍受輕微的疼痛,并且能大大縮短産程約2—4小時,持續鎮痛6小時以上,促進自然分娩,減少産後抑郁。

大量的臨床數據和醫學研究顯示,這項非藥物分娩鎮痛技術已經被證實可以大大緩解分娩疼痛,降低剖宮産率及新生兒的并發症,增加母嬰安全。

經過20年的發展,該項技術已經非常成熟,目前已在全國1500多家醫院廣泛應用,其中包括解放軍301醫院、北京大學第三醫院、華西二院等,已為超過100萬産婦順利無痛自然分娩。

無痛分娩早已普及(推廣14年使用率僅10)5

人民日報評論節選:普及無痛分娩,讓母親一“生”輕松

有人說,“産婦分娩是否痛苦,反映了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對分娩之痛的關注,其實是對女性在分娩過程中的感受、權利的關注。推廣分娩鎮痛,是對女性權益的保障,更是對女性生命的尊重。順應客觀現實的變化,回應女性對舒适化分娩的期待,提高圍産期的人文關懷,這是我們的生育文明、社會文明更趨進步的體現。

分娩鎮痛是大勢所趨,但還難以一蹴而就。普及鎮痛條件下的自然分娩,進一步保障孕産婦安全,就需要找準影響分娩鎮痛開展的“病因”。這其中,麻醉醫師短缺是繞不開的問題。同時,無論是孕産婦及其親屬、還是醫生方面,對分娩鎮痛的認知整體上也還處于較低水平。此外,沒有明确和規範分娩鎮痛收費标準、很多地方未将分娩鎮痛納入醫保範疇等,也都影響着分娩鎮痛的普及。

此次衛健委發布的分娩鎮痛試點工作方案,也是瞄準了這些“病因”。從提出醫院應當為分娩鎮痛工作提供包括人員、設備設施等必要的支持,到提出加強對麻醉科醫師、産科醫師、助産士等相關醫務人員的培訓,再到加強對孕産婦以及家屬的健康宣教,這些具有針對性的措施,對于分娩鎮痛的開展,具有重要意義。此外,今年8月發布的《關于加強和完善麻醉醫療服務的意見》,也對加強麻醉醫師培養和隊伍建設進行了明确規定。相信随着這些措施逐步推進,分娩鎮痛可以早日成為觸手可及的“良藥”,讓更多女性面對分娩之痛,不必再咬牙忍受,而能更輕松地享受成為母親的喜悅。

如今,社會和公衆對優質的生育服務有了更高需求。尤其是随着“二孩時代”的到來,做好分娩鎮痛,進而全面提高生産醫學質量,完善醫療服務供給,是社會文明發展的需要,也是我們必須回答好的現實問題。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