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詩》是一首北朝民歌,也屬于是一個長篇叙事詩,通篇讀來,記述了花木蘭應國家召喚,替父從軍十二年後終于立功而歸的故事。
詩中的花木蘭雖然立下了汗馬功勞,也當上了将軍,但從内心裡,她更喜歡過普通人的生活,最終選擇回歸故裡。
關于這首詩并沒有太多的史料可以參考,但古人創作,多會以現實為基礎,為的便是記叙事實的同時,還可以起到歌頌英雄,鼓舞後代的作用。
那麼咱們就單純就詩詞中給出的信息來分析,花木蘭為何從軍12年,沒有被人發現她是個女性?
花木蘭所在的時代背景在《木蘭詩》中有“可汗”的稱呼,而且征戰地點都集中在北方地區。黑山、燕山等地經過考證,坐落在我國的西北部地區。
根據史書等推斷,《木蘭詩》中記述的這場戰争指的是北魏與柔然之間的戰争。北魏原本是鮮卑族拓跋氏建立,後雖然被苻堅所滅,但之後又重新複國改國号為“魏”,後經過幾十年的戰鬥,結束了“十國時代”。
後北魏孝文帝崇尚漢文化,将都城搬到了洛陽,并在“均田令”的政策下,實現國家經濟的穩步增長。
花木蘭就生存在這樣一個背景之下。但就在這時,北方的遊牧大國柔然卻在不斷地南侵,威脅北魏政權。
在這種情況下:
“車駕出東道,向黑山”,“北度燕然山,甫北三千裡。”
為了維護國家主權不受侵犯,北魏與柔然展開了曠日持久的戰争。而“可汗”大點兵的主要目的,便是為了去和柔然打仗。
木蘭的成長經曆從《木蘭詩》的叙述中可以看到,花木蘭的父親是一個“兵戶”,但當時,他年紀已經大了。
“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花木蘭的父親這麼大歲數了,竟然還被一次次征召入伍當兵,便可以看出,這時戰争已經進入到白熱化,即便是花木蘭的爹歲數這麼大了,他還是被寫入了“軍書”。
花木蘭沒有大哥,隻有一個十幾歲的小兄弟,作為一個世代以當兵為主要角色的家庭,花木蘭的老爹必然從小就傳授給孩子們武藝,這基本上就是花家的必修科目。
除了花家之外,她們家周邊這樣的人應該還很多。因此,自小她們就在一起訓練習武,彼此之間都相當熟悉。
而花木蘭常年混迹于男人圈,自身也是英氣逼人。不清楚的可以參考哪些從小和哥哥們一起玩到大的女孩子,自帶一種“男人氣”。
從花木蘭的成長經曆可以看出以下幾點:
(1)花木蘭由于是世家從軍,自小就接受軍事訓練,早已熟練掌握了騎馬作戰的技術,沒有那金剛鑽,花木蘭根本就到不了戰場上。
(2)花木蘭有自己的圈子。“兵戶”多聚集居住在一起,她有一群從小玩到大的小夥伴,而這些人才是花木蘭能夠一直不被發現的有力保證。即便是住在一起,他們也沒有從心理上覺得花木蘭是個女的不方便。
(3)花木蘭屬于西北遊牧民族,西北的氣候可不像江南氣候。花木蘭從小就接受訓練,戶外活動比較多,那麼她的皮膚肯定不會那麼的光潤水滑,這也為她混軍營不被發現提供了可能。
花木蘭的軍旅生涯從《木蘭詩》中可以看出,花木蘭是擔任的是騎兵角色,騎兵的盔甲以及護具原本就比較厚重,這樣花木蘭女性身材可以最大限度的被隐藏起來。
在當時,騎兵可是緊俏貨,一個國家養不起龐大數量的騎兵部隊,在戰争中,騎兵通常擔任偵查,追擊,亦或者收割人頭的作用。
因此,騎兵作為“重器”就好比現在戰争中的坦克部隊,士兵的存活率要比步兵高很多,而立功率也要碾壓步兵,這也是花木蘭能夠火速升遷的一大原因。
其實在很多情況下,分辨男女主要還是在聲音和打扮上來分辨。平日裡聲音是可以僞裝的,平日訓練作戰都穿铠甲,這導緻花木蘭被發現的概率極大降低。
像衆多網友讨論的“生理期”以及洗澡如廁的問題,在平日裡是如何解決的?
在那個時代,是沒有“衛生巾”這高等貨的,在曆史上,她們通常使用的是“月事帶”。外面一層布,裡面多會放一些幹草灰。
花木蘭作為一個騎兵,讓她有了比步兵更多的空間。自己悄悄地操作一下,很容易掩人耳目。
除了這件“大事”之外,洗澡如廁也讓衆網友關心。西北地區作戰,條件異常艱苦,冬季寒冷,夏季也不算炎熱,軍隊上不會配備專門的洗漱設備,全靠自己解決。
不要忘了一點,花木蘭是騎兵,馬都是自己買來的,她隻需要騎上馬,稍微走遠一點就可以解決這兩件事了。
除此之外,花木蘭随着戰功升遷,慢慢就當上了基層軍官,經過十幾年的戰鬥,憑借戰功她都當上了将軍。
從這方面來說,也就是初入軍營的那段時間,花木蘭隐藏身份比較難,在她因為軍功升遷之後,私密空間變得越來越多,她是女孩子的這件事,也就再也難以被發現了。
後記别說以前了,就算是現在,如果一個女孩子剃了頭發,不化妝,每天和男孩子一起吃飯訓練,都難以被一眼分辨性别。
但花木蘭這麼長時間不被發現,我認為最主要的原因還是花木蘭是一個騎兵,行動自由,來去方便。
而且她身邊的小夥伴很大可能是從家鄉陪她一起來的,為她保駕護航。之後花木蘭随着職位的提高,獲得了獨立的生活的空間,一般士兵就再也難以發現這個秘密了。
即使是發現了一絲絲端倪,但口說無憑,又沒辦法親自驗證,何況每天都在打仗,又有誰天天盯着這事不放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