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古代的教育體系,大緻可分為官學、私學,“公學”則是近代才出現的概念。官學分為中央官學和地方官學,前者即太學、國子監等,後者則是府學、州學、縣學等;私學則包括書院和各種啟蒙教育的學校。古代私塾是私家學塾的簡稱,古代很少把“私”和“塾”兩個字直接連起來使用。私塾成為一個社會常用詞彙是近代以後的事情,以示與官立或公立新式學堂的區别。古人稱私塾為學塾、教館、書房、書屋、鄉塾、家塾,等等,這些字眼都帶有幾分文雅氣或親情味。
古代私塾的學生多六歲啟蒙,且入學不必經過入學考試,一般隻需征得先生同意,并在孔老夫子的牌位或聖像前恭立,向孔老夫子和先生各磕一個頭或作一個揖後,即可取得入學的資格。古代私塾規模一般不大,收學生多者二十餘人,少者數人。古代私塾對學生的入學年齡、學習内容及教學水平等,均無統一的要求和規定。
至于私塾的教學原則和方法,在蒙養教育階段,十分注重蒙童的教養教育,強調蒙童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生活習慣。如對蒙童的行為禮節,像着衣、叉手、作揖、行路、視聽等都有嚴格的具體規定,為我國教育的傳統。在教學方法上,先生完全采用注入式。講課時,先生正襟危坐,學生依次把書放在先生的桌上,然後侍立一旁,恭聽先生圈點口哼,講畢,命學生複述。其後學生回到自己座位上去朗讀。凡先生規定朗讀之書,學生須一律背誦。另外,私塾中體罰盛行,遇上粗心或調皮的學生,先生經常揪學生的臉皮和耳朵、打手心等。
中國古代的教師出現較早,可以說自從有了教育,就有了教師,但舊時沒有完善的教師制度,即教師的資格、管理等。社會上、一些家族中對此有一些說法,但也談不上系統和完備。一般來說,古代的教師,尤其是私學的教師,沒有一定的聘請标準。不過,當時人們在論及教師資格時,強調最多的是品行、學識、盡心和善教。這就導緻會對教師年齡、過往經曆有要求,所謂“老成”、“年高德劭”即為此意,所以很多家族擇師時會有具體年齡要求,還明确規定教師年齡要在40歲以上。
古代私塾在我國兩千多年的曆史進程中,對于傳播祖國文化,促進教育事業的發展,培養啟蒙兒童,使學童在讀書識理方面,起過重要的作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