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世界閱讀日,與其讨論讀什麼,不如聊聊怎麼讀。今天,小編為你準備了十本關于讀書的書,希望在忙碌的生活中,你仍可以有時間靜一靜,讀讀書。
1.《閱讀史》:閱讀是為了活着
一整頁的篇幅,以“最後一頁”的名義,隻抄錄了福樓拜的一句話:閱讀是為了活着。這“最後一頁”卻置于卷首的醒目位置,意義不言自明。
我們不得不閱讀。閱讀,幾乎就如呼吸一般,是我們的基本功能。
2.《閱讀的曆史》:我即書,書即我
在閱讀中,讀者扮演上帝的角色。 希臘神話裡,一位名叫那喀索斯的英俊少年因迷戀自己在水池中的倒影郁郁而終,死後命名為一種以他名字命名的鮮花。
我們所讀的每一本書、每一部戲劇、每一首詩都是那個水池,我們會在水中發現自己,贊美自己。随着自身的變化,水池中的形象也會随之變化。
因此重讀作品就是重新發現自我。沒有一種閱讀是終極的,讀者在每一次閱讀中都會重塑自我。
3.《如何閱讀一本書》:一部閱讀永不褪色的經典
行銷75年,經修訂曆久彌新。一位傳奇的作者,《大英百科全書》的編輯指導; 知名出版家郝明義翻譯推薦。
蒙田說:“初學者的無知在于未學,而學者的無知在于學後。”總有一些書呆子讀得太廣,卻讀不通。一本書出現在你面前時,肌肉包着骨頭,衣服包着肌肉,盛裝而來。不懂閱讀的人,初探閱讀的人,可以少走冤枉路;對閱讀有體會的人,可以有更多的印證和領悟。
4.《大書特書》:書定義了我們
“從我擁有一本書的那一刻起,哪怕還沒翻開第一頁,我已經覺得它以某種方式改變了我的生活。”
眼看着書店一家家關門,讀者也随之消失。世界各地的愛書人忍不住焦慮:書将何去何從?美國的幽默大師喬·昆南也在思考這個沉重的話題。書曾支撐他度過毫無樂趣的費城童年,他成了狂熱的讀者,并立志此生為書辯護。
5.《古今名人讀書法》:不僅是讀書法方法,更是一部中國人閱讀的曆史,一部國學指導教材
本書采集古今三百餘位名人讀書心得,列為八百餘則,上自孔孟,下至蔡元培、胡适之,以時代為序,依次羅列,便于檢索。書末附相關書目數十種,并介紹其作者、版本、存佚,乃至内容之優劣,尤便查考。
本書最早于1940年由本館以繁體豎排形式出版,後又多次重印。本次改成簡體橫排形式出版,隻做了少量必要的校訂,内容并無增删。
6.《工具書的誕生》:信息過剩是個老問題
我們認為自己生活在一個“信息時代”,似乎這是一個全新的時代。我們無時不刻感到信息過剩,以至于笛卡爾認為與其有書,不如無書來得更簡單。
本書作者展現了文藝複興時期的另一個曆史場景,那是一個印刷術改變信息生态的時代。她試圖在浩如煙海的史料中找尋工具書誕生發展的肌理與脈絡,并讨論工具書的編撰與出版對那個時代的閱讀史、學術研究、信息處理方式等文化實踐方面的影響。
7.《圖書館的故事》:這世上如果有天堂,天堂應該是圖書館的模樣,葛劍雄作序推薦
“這世上如果有天堂,天堂應該是圖書館的模樣”,博爾赫斯的名言感動了無數人。作者任職于哈佛大學懷德納圖書館。葛劍雄先生在為《圖書館的故事》做的《序》中說,他讀了該書仍感獲益匪淺,“使我所知的天堂片段連成一篇世界圖書館的簡明曆史。”
本書從解讀圖書館、書的戰争、沉浸在書海之中等角度着手,将圖書館的曆史、發展狀況等内容以小故事的形式展現出來,該書被國外媒體譽為家庭及文化機構的必藏品。
8.《書籍的秩序》:如何定位日新月異的變革?
“書籍已不再擁有昔日的威望,已不再是我們理智與情感的主宰,因為我們今天面對的,是人類所擁有的全新的交流和資訊工具。”革命已經宣告或實際上已經開始,我們将從紙質書過渡到電子文本和視頻讀物。如何定位這場革命?
書從作者、文本、書籍、讀者四個方面入手,介紹了14到18世紀之間書寫文字如何分門别類、編目歸檔,以及所有與之相關的人員和機構對文字和印刷品的領會和感受。
9.《莎士比亞與書》:從大衆娛樂到文學經典
莎士比亞喜劇起初是用于表演的手抄本,而後成為可以閱讀的書,最終從一種大衆娛樂變為英國的文學經典。本書對這一過程進行了權威性叙述。作者卡斯頓現為美國耶魯大學教授,是當代受到廣泛閱讀的文學學者之一。
作者在本書中以非同尋常的廣度和優雅探讨了莎士比亞早期出版者的動機和活動,以及存在于18世紀的一種古怪的分裂症:一方面,莎士比亞在戲台上被瘋狂地修正,以遷就當時觀衆的趣味;另一方面,學者們則一直緻力于确立和恢複莎士比亞戲劇的“真實”文本。
10.《書史導論》:書籍的過去與未來
與書籍必然消亡的斷言相反,無論是種數還是印數上,書籍都越來越多地被生産出來。但越來越多消費者正在選擇其他的替代方式,無論是為了查找信息還是為了娛樂。但這種閱讀的性質可能會強化全球文化同質化的發展。
該書全面介紹了一個世紀以來西方書史研究的發展曆程、變化趨勢、學術理論方法,是一本從多個層面、多個角度全面回顧西方書史研究的精彩之作。在西方學術界、知識界,它既是初涉書史的入門讀物,也是讀者掌握書史理論發展脈絡和趨勢的案頭必備。
什麼是世界讀書日?
世界讀書日”全稱“世界圖書與版權日”,又稱“世界圖書日”,最初的創意來自于國際出版商協會。1995年正式确定每年4月23日為“世界圖書與版權日”,設立目的是推動更多的人去閱讀和寫作。
世界讀書日的來源
4月23日是西班牙文豪塞萬提斯的忌日,也是加泰羅尼亞地區大衆節日“聖喬治節”。實際上,同一天也是莎士比亞出生和去世的紀念日,又是美國作家納博科夫、法國作家莫裡斯·德魯昂、冰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拉克斯内斯等多位文學家的生日,所以這一天成為全球性圖書日看來“名正言順”。
199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4月23日為“世界讀書日”,緻力于向全世界推廣閱讀、出版和對知識産權的保護。
主旨宣言
世界讀書日的主旨宣言為:“希望散居在全球各地的人們,無論你是年老還是年輕,無論你是貧窮還是富有,無論你是患病還是健康,都能享受閱讀帶來的樂趣,都能尊重和感謝為人類文明作出巨大貢獻的文學、文化、科學思想大師們,都能保護知識産權。”
編輯/葉雨婷 文章來源于微信公衆賬号中青文化(ID:zqbwenhuayuedu)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