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母嬰

 > 不要把自己焦慮情緒傳遞給孩子

不要把自己焦慮情緒傳遞給孩子

母嬰 更新时间:2024-06-22 18:58:03

不要把自己焦慮情緒傳遞給孩子?我是一個内心敏感、容易焦慮、不自信、容易胡思亂想的人,尤其是工作壓力比較大的時候,這種内心的情緒就更加突出,給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帶來不小的麻煩,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不要把自己焦慮情緒傳遞給孩子?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不要把自己焦慮情緒傳遞給孩子(和内心的小孩和解)1

不要把自己焦慮情緒傳遞給孩子

我是一個内心敏感、容易焦慮、不自信、容易胡思亂想的人,尤其是工作壓力比較大的時候,這種内心的情緒就更加突出,給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帶來不小的麻煩。

我也是一個非常自律、熱愛學習、深度思考能力、計劃性很強、高度的責任心和執行力的人,在專業上和管理上也取得不錯的成績,在領導和同事眼中受到好評的人。

因為今年已經四十了,面對工作的壓力、生活的重擔時,現實與理想就産生了思想上的沖突。近兩年也一直在思考生命的意義,如何才能使自己能消除内向敏感的性格,獲得心安即是歸處的狀态,是我的煩惱所在。

于是,經常在各種心理學書中尋求解決的方法,最近看到《蛤蟆先生看心理醫生》一書,分享一些觀點與像我這般内心敏感的人共勉。

其實我想解決的歸納起來就是兩個問題:

1. 為什麼會形成自己這種高度敏感的性格?

2. 如何改善這種高度敏感的性格?

這本書主要以蛤蟆先生抑郁的狀态為起點,就如同我們這一類人所處的困境一般。通過與心理咨詢師蒼鹭的咨詢過程,慢慢理解了自己抑郁的根源所在,找到内心強大的方法。這本書以故事的形式去叙述,我們可以化身為主人公蛤蟆,用心去體會整個過程,主人公蛤蟆的焦慮、面對别人惡意攻擊的軟弱都可以讓你感覺到,我們就是主角蛤蟆先生。

1. 為什麼會形成自己這種高度敏感的性格?

理解你的童年就是理解我們現在性格的關鍵線索,核心理論是:童年形成的行為模型,在成年時面對相同的情景或處境,會觸發引導你仍然會用童年形成的行為模式去處理現在的問題。

問題1:童年的行為模式不一定是正确的,因為嬰兒和小孩子是用情感看世界,不是理性的邏輯思考。

問題2:這種行為模式受到父母極大的影響。

問題3:童年體驗到這種強烈的情緒刺激,不可避免地變成我們成年以後的感受。

兒童自我狀态:我們童年發展出來的一套行為來應對父母和其他的人,這是人類進化的生存法則。我們是通過父母的表情和情緒來感知我們自己,如果父母對孩子童年的成長充滿關愛和肯定,孩子心理發育就會比較正常。我的母親就是一個非常嚴厲而且高要求的人,導緻我自己在成長過程中,很難感受到母親的肯定和正向的反饋,從而導緻自己在這個過程中找不到自己的價值定位的坐标,這就是對自己不自信的來源。

此階段因為父母的強大,我們的弱小形成鮮明的對比,我們必須依賴父母而生存。父母的要求我們隻能适應和順從,父母的負面情緒會讓我們認為是自己做得不夠好,而導緻父母不高興,從而把原因都歸結為自己,内心感覺自己不夠好,從而不夠自信。

因為父母無論如何都是愛自己的,因此我們有時候還是難以理解這種影響。假設你一個人被比自己強大許多倍還無法逃離的人欺淩和傷害,你可能會做出怎樣的反應?是順從、取悅他們?我小時候一看我媽的臉色就趕緊去洗碗,其實就是這種情形。

我們每一個人天生都有基本的情感,這是不可磨滅的。想想一下這個場景:你被兩個仁慈的獨裁者給俘虜了,他們完全掌控了你,同時又對你倍加關心照顧。你會有什麼樣的感受?因為我們相對父母的弱小,我們的情緒被壓抑,但是不會被消除,這種情緒就會攻擊我們自身,或者轉化為叛逆、怄氣、任性、退縮等等來釋放自己的情緒。

父母的自我狀态:我們從父母那裡學到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包括對生活的評判标準,讓我們 借此判斷是非對錯。如果你的父母是控制型的,你也會傾向于控制别人、批評别人;如果你的父母是照顧型的,你也會傾向于認同,關懷别人。就像我的父母是控制型,我對下屬的學習和工作也會幹預得比較深。

成人的自我狀态:這種狀态就是我們用理性而不是情緒化的方式來行事,其他兩種都是情緒化的狀态。

對我自己而言,焦慮、胡思亂想、不自信就是兒童自我狀态,雖然取得的成績是不錯的,但是還是經常會否定自己,産生焦慮。就是明知道不對,但是控制不住自己的像野草般的想法。那麼自律、學習、深度思考等就是我的成人自我狀态,在這個狀态中我們能不斷地成長。

通過以上分析,就是愛胡思亂想、焦慮等情緒,是來自于我們童年時形成的,受到父母影響的缺愛的所形成的自我肯定和接納能力欠缺的行為模式,在成年後遇到相似的場景我們依然會用這種行為模式去處理問題,從而一直影響我們至今。

2. 如何改善這種高度敏感的性格?

了解了我們的童年,隻是解釋我們這種性格的形成,并不能解決問題。根據我的理解和我的方法,我歸納為幾點:

短期解決:在遇到陷入焦慮時,可以推薦運動和冥想從生理機制上打斷情緒的連接。冥想我沒試過,運動我是一直在堅持,因為我們本身就是喜歡運動,每周打一次籃球是習慣。

徹底解決:

1) 不斷學習,掌握一些必要的心理學知識,這是幫助你分析自己問題的基礎,同時通過名人傳記等書籍豐富自己的内心,提升自己的格局。

2) 不斷地剖析自己的内心,接納自己。要赤裸裸坦露自己的内心,不要有羞恥,這是接納自己的前提,就是我們我自己好與壞,都是獨特的我。不好的東西不能掩藏起來,要承認它的存在,和它共存。當焦慮的情緒出現後,你友好地和它打個招呼,你越想根除它,越是糟糕,記住隻有共存。

3) 深入思考影響自己情緒的問題在哪裡。比如我的問題是人際關系的煩惱,因為不敢勇敢地表達自己,說話聚會等場合就不喜歡參加、喜歡與熟人交往。當然這個過程我也是思考了很長的時間才找到自己的症結所在,因為人都不太願意把問題歸結為自己,很多時候都會把問題歸結于别人或環境,這樣尋找問題的過程就會收到阻礙。

4) “越是怕什麼,越是嘗試什麼”,這就是解決問題的方法——脫敏治療。

當然這個方法的實施也是有技巧的。首先,我要做“我想做的”,而不是要做“我應該做的”。我想做的是在人際關系交往中做到自己内心的安甯,而不是成為一個交際高手,因為這個方面我們是不可能把它做成一種優勢,那是我們内向和外向的生理機制決定的。

其次,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是一個挑戰自我的痛苦而漫長的過程,但是一旦你品嘗到内心強大的感覺,你會非常的欣喜,覺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做好充足的準備,沒有辦法,你要麼選擇一直焦慮,要麼選擇戰勝自己。如果有什麼立即見效的方法,那我們的焦慮早就消失了,因此不用去妄想立竿見影的方法。

設立小目标,挑戰難度逐漸升級,這樣你就能一點一點通過挑戰獲取到自信心。然後每天把自己的突破和值得表揚的事情記錄下來,哪怕一點點,長時間積累就能改變我們的自信,焦慮的時候經常翻出來看看。

最後希望我們都能活出真實,活出攻擊性,你會喜歡上這種内心爽的感覺。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母嬰资讯推荐

热门母嬰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