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涵養德行的名言?修身養性關注社會類1.夫喜群而惡獨,相扶而相植者,人情之所樂也出處:清朝康有為《大同書‧緒言〈人有不忍之心〉》,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關于涵養德行的名言?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修身養性關注社會類
1.夫喜群而惡獨,相扶而相植者,人情之所樂也。出處:清朝康有為《大同書‧緒言〈人有不忍之心〉》。
釋義:喜歡群居而厭惡獨處,相互扶助而又相互獨立,這是人之常情中所樂意的心态。寓意:青少年需要養成親社會行為。
2.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出處:明朝顧憲成《名聯趣談》。
讀書人既要認真讀書,又要關心國家大事。寓意:我們既要認真學習,又要關心社會,積極融入社會,傾力奉獻社會。
3.敬人者,人恒敬之。出處:《孟子·離婁章句下》。
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永遠尊敬他。寓意:人與人之間的尊重是相互的,我們應該增進信任,形成互敬互愛的融洽關系。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處:《論語·顔淵篇》。
如果自己都不希望被人這般對待,推己及人,自己也不要這般待人。寓意:在人際交往中,我們要設身處地為他人着想,遇到事情要将心比心,體會他人的感受,理解包容他人,真正做到像尊重自己那樣尊重他人。
5.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出處:戰國屈原《楚辭·蔔居》。
尺雖比寸長,但也會有它的短處;寸雖比尺短,但也有它的長處。比喻人都各有長處,也各有短處,彼此都有可取之處。寓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閃光點,我們善于發現每個人的潛質和特長,與他人彼此欣賞,共同進步。
6.不學禮,無以立。出處:《論語·季氏篇》。不學習禮儀禮貌,就無法在社會中立足。
7.人而無禮,焉以為德。出處:揚雄《法言》。
識禮是樹德的基石,沒有禮,就不會有德。禮是每個人都應該學習、掌握和踐行的,文明有禮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的前提。
8.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出處:《增廣賢文》
一句同情理解的話,就能給人很大安慰,增添勇氣,即使處于寒冷的冬季也感到溫暖。而一句不合時宜的話,就如一把利劍,刺傷人們脆弱的心靈,即使在夏季六月,也感到陣陣的嚴寒。
做文明有禮的人,要态度謙和,說話和氣,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與人交談,要多用商量的口吻,不能盛氣淩人。
9.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出處:荀子《勸學》。
千裡之路,是靠一步一步地走出來的,沒有小步的積累,是不可能走完千裡之途的。
我們要從小事做起,從細節做起,努力做一個學禮、明禮、守禮的人。
10.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甯。《荀子》。
人不守禮就沒法生存,做事沒有禮就不能成功,國家沒有禮則不安甯。禮作為一種社會道德規範,作為一種社會治理制度,對中國社會的穩定和發展起到了巨大作用。我們要做文明有禮的人,創建文明有禮的社會風尚。
11.人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小車無,其何以行之哉?
《論語·為政》。
古代用牛力的車叫大車,用馬力的車叫小車。兩者都要把牲口套在車轅前面的橫木上。橫木與車轅銜接的活銷叫作或者。車子沒有它們,自然無法套住牲口,也就不能行走。孔子認為,一個人如果沒有信德,就好比大車小車沒有或一樣,如何能立身處世呢?
誠信是一個人安身立命之本,我們要做誠實守信的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