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海星到底有多可怕

海星到底有多可怕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25 15:37:08

您見過海星“吃”蛤蜊、牡蛎等貝類嗎?陽春三月的膠州灣,正在不斷發生這樣的現象。

記者在青島市城陽區紅島西大洋碼頭經過采訪了解到,最近一段時間很多漁船都在打撈運送海星,碼頭更是一片繁忙景象。

連日來,膠州灣近海海域出現大量海星,對水産養殖帶來一定危害。青島海洋發展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由于海星主要以貝類為食,這讓部分蛤蜊和海蛎子養殖戶遭受了嚴重的經濟損失。

海星為何會突然大量出現在膠州灣?海星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生物,如何定義生物災害?海星對蛤蜊、牡蛎等貝類養殖帶來危害的同時,還會對海洋環境帶來哪些影響?

3月15日,就這些問題,記者采訪了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青島市海洋發展局等涉海部門的有關專家。

海星到底有多可怕(海星為何會突然大量出現在膠州灣)1

新華社資料圖

海星為何會突然大量出現在膠州灣?

早在2007年,膠州灣海域曾經曆過一次大量海星來襲。時隔14年,膠州灣再次出現海星暴發泛濫現象。原因何在?

海星具有極強的繁殖能力,每年春秋兩季産卵,成體後幾乎沒有天敵,一旦長大,将很難對付。與2007年相比,今年青島膠州灣海星暴發的規模相對較小,主要集中在膠州灣紅島附近海域。長期緻力于膠州灣生态研究的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張光濤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認為,此次膠州灣海星暴發與海星幼體成活率增加和其向食物聚集的習性有關。

“海星成年時底栖,但幼體時卻是浮遊。海星繁殖力強大,但成活率極低。他們前期研究發現,若海洋生态系統發生微小變化,造成了海星幼體成活率提高,那麼在幾乎沒有天敵的情況下,海星就極容易大量增加。” 張光濤解釋說:一是海洋生物繁殖量很大,基本上幼體存活率很低。但如果海洋裡的生物群落發生變化,它的幼體存活率會提高,成體就會增加很多。二是海星有向食物富集的地方聚集的趨勢。此前,研究人員在貝類養殖區做過調查,調查區裡的海星非常多,而一旦出了養殖區後,海星數量就會減少。

“2007年以及今年青島海星暴發,幾乎都是發生在養殖區,這就是海星向食物富集區聚集的緣故。”張光濤說:“海星生活周期大概分兩個階段,今年海星成體很多并不預示明年的成體也很多,關鍵還是看成體的捕食種類,以及海星幼體在水裡面浮遊時,它的天敵能否有效吃掉它。”

青島市海洋發展局海洋管理保障中心研究員林治術認為,此次海星災害與海水的富營養化無關,海星的産卵量大,由于生物平衡性失衡,海星天敵的減少導緻其幼體存活率高。

綜合專家分析意見,此次膠州灣海星暴發主要原因:一是海洋生态環境變化。海域水質的營養鹽、pH值、水溫等各種水文因子的變化為海星的生長繁殖提供了适宜的天然條件。海星繁殖力強大,成活率極低,但有研究表明,若海洋生态系統發生微小變化,造成海星幼體成活率提高,那麼在幾乎沒有天敵的情況下,海星将極容易大量增加,海星從深海移動至淺海,緻使海星在貝類養殖區迅速蔓延、暴發。二是海星的攝食習性。海星具有向食物富集區聚集的習性,主要捕食雙殼貝類、海膽、牡蛎和海葵等。膠州灣作為貝類養殖區域,其底播的牡蛎、蛤仔等為海星提供了充足的食物,為海星的大量繁殖提供了環境基礎。2007年以及今年青島海星暴發,幾乎都是發生在養殖區。三是天敵生物數量減少。受氣候等因素影響,近海捕食海星卵及幼蟲的魚類數量銳減,為海星生物量的增長提供了可能。

海星是一種什麼樣的生物?

如何定義生物災害?

海星是一種形似星星的海洋生物。海星是棘皮動物門海星綱5個目共計1500多個物種的統稱,是西北太平洋近海最常見的海星物種,是一種冷水性生物。張光濤認為,海星一旦富集到養殖區内,清理的難度就更大了。全球範圍内也曾發生過類似事件,澳大利亞大堡礁就曾遭受多棘海盤車海星的危害。随着氣溫、海水溫度的升高,海星會逐漸減少。

張光濤表示,目前,海洋生物災害沒有特别明确的定義,除了赤潮有豐度标準判斷其是否構成災害外,其他的目前沒有明确标準。

如何定義海洋生物災害?青島農業大學海洋科學與工程學院夏斌副教授說:“由于海洋生态環境污染和富營養化等原因,導緻災害性海洋生物大量增殖,對海洋生态環境和沿海經濟發展造成嚴重影響。常見的生物災害主要有赤潮、綠潮、褐潮、水母災害和外來物種入侵等,需要加強檢測,提高災害預警和風險管理能力。”

海星會對海洋環境帶來哪些影響?

聚集在養殖區的海星,危害極大。張光濤說:“海星這種雜食動物什麼東西都吃。不僅吃貝類,而且存在過度捕食的習性。”

張光濤介紹,海星用腕上的管足捕到貝類後,會用整個身體将其包住,然後從口中吐出胃袋将獵物在其體外溶解、吸收。海星殺死十個貝類,可能隻吃其中一兩個。14年前,青島膠州灣發生的海星暴發事件,導緻有的養殖戶經濟損失嚴重。

林治術表示,目前,膠州灣出現的大量海星已經成為一種生物災害。雖然有人提出過用化學的方法進行治理,但治理難度大,而且容易造成生态系統危害。

“海星和蝗蟲一樣,由于它掠食習性,會在養殖海區聚集,海星成體沒有天敵,但是,海星對貝類養殖容易造成損失。”林治術稱,海星對環境沒有影響,不會造成污染,水溫升高後,海星會跑回深海區。

“海星暴發并非常規事件,今年發生了,明年不一定還有。”張光濤說,但夏季是海星的繁殖高峰期,其繁殖和生存能力既強且快。無論是從海洋生态環境,還是從養殖戶經濟利益角度考慮,都必須盡早清除,否則後患無窮。

張光濤表示,海星過度捕食的習性會對蛤蜊養殖帶來危害,這是海星爆發直接看到的影響,但對生态環境帶來的其他間接影響,沒有連續跟蹤、監測、研究的話,現在不好預判。

膠州灣紅島是青島重要的底播貝類海域,海星主要以蛤蜊等底栖貝類為食,在膠州灣缺少天敵,又正值海星繁殖季節,幼體成活率猛增,食物充足,因此出現大量泛濫現象。夏斌認為,3月份前後是青島本地蛤蜊收獲和播撒苗種的季節,近日膠州灣泛濫的海星不僅吃光了海底的蛤蜊,而且嚴重威脅新一輪的苗種投放,給膠州灣近海的貝類增養殖和漁業生産造成嚴重損失。

海星泛濫除了降低膠州灣近海貝類的漁業資源量,對漁業生産帶來嚴重負面影響之外,并不會帶來較大範圍的海洋環境問題。夏斌表示,這種海洋生物災害會不會在膠州灣持續下去仍值得密切關注,同時應針對膠州灣内海星分布、危害及發展趨勢開展進一步調查研究,以起到預防警示作用。

令人欣喜的是3月12日,針對膠州灣海域近期暴發海星災害問題,青島市海洋發展局、青島市城陽區海洋發展局與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山東省海洋生物研究院、自然資源部北海監測中心有關專家一起與城陽區部分貝類養殖戶進行了交流座談。與會專家就前期對海星災害調研情況進行了說明,并提出了專業性的指導意見。青島市海洋發展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将充分考慮養殖戶訴求和專家建議,盡快拿出解決方案,避免影響後期貝類投苗生産、造成不必要的損失,确保膠州灣貝類養殖有序、安全生産。

專家表示,目前除人工打撈外,沒有更好的辦法快速清理海星。而且,海星的生殖腺含輕微毒性,建議少吃。

(原标題:膠州灣突發海星災害,海洋專家詳解諸多疑問)

來源:科技日報微信公衆号 記者:王健高 王敏 曲天澤

流程編輯:u022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