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書不厭百回讀是誰說的?這次國慶有8天假期,難得我乘機把蘅塘退士編的《唐詩三百首》又“誦讀”了一遍這本書還是我讀高一的時候買的,快40年了,翻看了一下版權頁:中華書局1959年9月版,1981年4月第12次印刷,定價0.57元高中、大學、工作後,大凡得空就要翻翻看,“誦讀”一下,享受一番,自己也不知道“讀”了多少遍了但每“讀”一遍似乎都有新的體會蘇子瞻曰:“舊書不厭百回讀”得之,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舊書不厭百回讀是誰說的?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這次國慶有8天假期,難得。我乘機把蘅塘退士編的《唐詩三百首》又“誦讀”了一遍。這本書還是我讀高一的時候買的,快40年了,翻看了一下版權頁:中華書局1959年9月版,1981年4月第12次印刷,定價0.57元。高中、大學、工作後,大凡得空就要翻翻看,“誦讀”一下,享受一番,自己也不知道“讀”了多少遍了。但每“讀”一遍似乎都有新的體會。蘇子瞻曰:“舊書不厭百回讀。”得之。
現在家校聯系多,學校經常要開家長會。在家長會上我經常鼓吹“要學好語文必須讀名著”的觀點,會後便常常有家長來找我,說:“童老師,我孩子從幼兒園開始,小學、初中、高中,一直在閱讀,讀了不少書,但為什麼語文沒學好呢?”
這個問題并不是隻在個别同學身上出現,相信很多語文老師都碰到過,帶有相當的普遍性,應該引起我們的反思。
為什麼讀了很多書,語文還是沒能學好呢?我認為原因很簡單,就是你确實讀了很多書,但沒有一本是讀透的。書隻有讀熟了,讀透了,才能浸入讀者的靈魂,内化成讀者自己的東西。巴金在談及年少時讀《古文觀止》的情景時說:“讀多了,讀熟了,常常可以順口背出來,也就能慢慢地體會到它們的好處,也就能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調子……這兩百多篇‘古文’,可以說是我真正的啟蒙先生。我後來寫了二十本散文,跟這個啟蒙先生很有關系。”
崔颢《長幹行》:“君家何處住,妾住在橫塘。停船暫借問,或恐是同鄉。”小學生讀不懂,于是你跟他講“君”什麼意思,“妾”什麼意思,“借問”什麼意思,“或恐”什麼意思;于是小學生“懂了”。到了初中,他又“不解”了:如此普通的四句話是“詩”嗎?于是你跟他講,不但是“詩”,而且是“好詩”,不然不會流傳至今。于是他“再讀”,反複讀;于是讀出了“思鄉”情:一個浪迹天涯的“橫塘”女子,聽到鄰船有鄉音,激動了,“停船暫借問,或恐是同鄉”。于是初中生“懂了”。到了高中,他又“不解”了:古今寫鄉情的詩可謂多矣,寫得比它好的詩多得是,為什麼獨獨它流芳千古?于是“再讀”,反複讀;于是又讀出了“自媒”意:原來這個姑娘邂逅了一位鄰船的帥哥,十分仰慕,想跟他搭讪,要跟他建立“聯系”;但又怕别人說閑話,所以故意找了個借口,說為什麼我要“停船暫借問”呢,因為“或恐是同鄉”,這樣就保住了姑娘家的“矜持”。于是高中生“懂了”。那麼,到了大學,到了研究生,如果你“再讀”,反複讀,還能不能讀出新的境界呢?答案應該是肯定的。
語文跟數理化的區别就在這裡。數理化,懂了就是懂了,題目會做了就是會做了。語文卻不同。小學生、初中生、高中生都以為把崔颢《長幹行》讀懂了,但這“讀懂”的背後竟有這樣大的差異。所以說語文登堂易,入室難。
如果你問“怎樣才能學好語文”,隻要是語文老師都會這樣回答你:“多讀多寫。”但什麼叫“多讀”呢?不同的老師理解是不同的。我認為,多讀不隻是指讀的書的數量要多,更是指相同的書讀的遍數要多,所謂“舊書不厭百回讀”。
【向高中生推薦一本書】
《世說新語》(蔣凡、李笑野、白振奎評注),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年3月版。
推薦理由:《世說新語》有趣,《世說新語》有用。
來源: 浙江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