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教育體系背景下的幼小銜接?義務教育課程改革中一直存在着一些頑疾性問題,“久治不愈”,進而成為社會性問題,其中“中小學課業負擔過重”、“幼兒園小學化”最為突出這兩者其實具有密切的關系,中小學生的學業競争通過學校、家庭與社會的各種渠道沖擊着幼兒園的教育改革,并将學習壓力下移到幼兒階段減輕中小學課業負擔、幼兒園去小學化成為社會共識為此,各地教育行政部門采取了各種措施針對入學初的學習負擔下移問題,但收效并不明顯,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高質量教育體系背景下的幼小銜接?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義務教育課程改革中一直存在着一些頑疾性問題,“久治不愈”,進而成為社會性問題,其中“中小學課業負擔過重”、“幼兒園小學化”最為突出。這兩者其實具有密切的關系,中小學生的學業競争通過學校、家庭與社會的各種渠道沖擊着幼兒園的教育改革,并将學習壓力下移到幼兒階段。減輕中小學課業負擔、幼兒園去小學化成為社會共識。為此,各地教育行政部門采取了各種措施針對入學初的學習負擔下移問題,但收效并不明顯。
世界各國為解決幼小銜接問題也做了大量的探索,各國推進幼小銜接的路徑主要有兩大類,一是從學段入手對如何實現幼小銜接、小幼銜接或雙向銜接提出要求,二是從課程與教學入手,強調設計專門的銜接方案或課程來實施幼小銜接。而後一條路徑受到了越來越多國家的認同。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十九大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進一步深化課程改革,2019年,教育部啟動修訂義務教育課程,并将縱向學段間有機銜接不夠,橫向學科間有效配合不足作為要解決的問題之一。
修訂過程中,教育部組織課程專家、學科專家和幼教專家等多方力量對幼小銜接問題進行了專題研究。吸取國内外解決幼小銜接問題的經驗教訓,此次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對小學如何幫助兒童從幼兒園到小學平穩過渡提出了專門要求。
第一,小學要将入學适應作為低年級段教育教學工作之一。兒童是教育的出發點,社會是教育的歸宿,在教育出發點的兒童和教育歸宿點的社會之間,形成了教育曆程。漫長的教育過程瞄準了兩頭,一頭是兒童,即教育必須考慮兒童的可接受性,一頭是社會,即教育必須考慮社會所要求的人才标準是什麼。同樣,當整個人生教育分成若幹個學段的時候,每個學段的教育起點銜接的應當是兒童的身心特點,教育終點銜接的是為高一級學段所做的準備。所以真正解決兒童由幼兒園向小學平穩過渡,離不開兩個學段的雙向銜接,即幼兒園入學準備和小學的入學适應。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将幫助低年級入學适應明确作為一二年級的教育教學工作,并從課程安排、學習内容、學習方法等方面作了一體化設置,提升課程的科學性和系統性,促進學段間的銜接。
第二,合理設計一二年級的課程和學習方式。小學低年級學生學習具有生活化、綜合性、活動化的特點,這就需要在設計課程内容與學習方式時,融合學科邏輯與兒童心理邏輯,要強化學生學習與生活世界的關聯,創設生活情境,更多關注生活中的真實問題,支持學生在遊戲、操作、體驗等親身參與的活動中獲得具體直觀的經驗。為此,義務教育課程方案特别提出要合理設計小學1至2年級課程,注重活動化、遊戲化、生活化的學習設計。各學科課程要重點關注小學一二年級課程内容的設計,要減緩坡度,降低難度,增強學習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第三,注重低年級學生發展素養的評估。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基于義務教育性質及課程定位,從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三個方面,明确義務教育階段時代新人培養的具體要求。各課标基于義務教育培養目标,将黨的教育方針具體化、細化,結合自身特點,提出各課程應着力培養的正确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即學生核心素養發展重點,并且各課程結合具體的教學内容,對課程核心素養進行水平劃分,對不同學段學生學業成就具體表現特征進行整體刻畫。特别強調學前教育結束後對學生在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領域發展水平進行綜合評估。
此外,為更好促進幼小銜接,義務教育課程方案除了國家課程特别關注學段銜接外,還提出在綜合實踐活動、校本課程等領域,設計針對一二年級體現生活化、綜合性、活動化的課程主題,強調實踐,創設情境,運用體驗、合作、探究、表現、交流等學習方式,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華東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胡惠闵 徐晨盈)
作者:胡惠闵 徐晨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