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頭條号的第一篇文章,有想過寫最近很熱的疫情和時政,目的不外乎是多一些流量,盡力謀求一個好的開始。
但是想來想去還是覺得既然是開始,那就做一些有意義的思考更好一些。
學曆,大體上不外乎是本科、專科兩類,後來随着百姓生活的改善和國家教育的投入,本科之内又多出了三本、二本、一本,再後來,一本内又分出了“985”、“211”。
我們人生的前20年,基本上都在一聲聲這些專有名詞中度過的;學生以自己考上本科而不是專科而欣喜,家長為孩子考上一本而非二本、三本而驕傲,學校則以學生考上“985”的數量而自我标榜。
那學曆到底有什麼用?選調的資格、考公的門檻、招聘的需要等等。
為了提高自己的學曆,不少人選擇深造,讀研、讀博,以至于當“逆向考研”出現時,受到了不少的貶低和非議,細細想來,連“逆向考研”這個詞本身,怕也是對考研的誤解,似乎考研的目标就一定要強于自己的本科。
至于如何界定所謂的強于自己的本科,自然是按照上述的學校層次劃分,殊不知之所以會有學校層次的區别,其本意在于高校科研能力的建設,而非學生能力的高低。
時至今日,一味提升學曆的群體行動,已經模糊了大多數畢業生本來的選擇。
為什麼會有類似考研熱的現象,有人說是為了躲避工作、有人說是為了自己的名校夢、也有人說是為了以後掙更多的錢等等。
在國家教育減負政策的環境下,考研機構的興起像是戰場上潰散大軍當中一支依然揮刀向前的鐵騎,而那鐵騎手中的利刃,就是無數畢業生在考場上“求生、求勝”的希望。
至于工作,本來并不在這篇雜話的計劃之内,但看到越來越多求職者0 offer的現狀,還是想吐一些無意義的話。
應該有很多人都說過學曆是工作的敲門磚,事實也的确是這樣。但是當你的競争者跟你平台競技時,學曆的差異并不會給你帶來多大的劣勢(或者優勢)。
曾認識一個同學,從未想過繼續深造,入學伊始到大四畢業,很少見他能在學校待夠兩個月,隻要有機會他就會一直嘗試去各種領域實習。
在大三下學期大家都在為升學、工作而發愁時,他早就選好了自己想要從事的行業順利轉正。
這篇雜話的本意是想勸誡各位準備明年考研的學弟學妹們,厘清自己的思緒,做一個三五年内的規劃,即便是“逆向考研”,隻要城市跟學校的組合得當,有時也會比“異地985 不熟悉的城市”拼出更精彩的人生。
至于工作,痛苦的根源其實并不在我們這些打工者本身,但是多聊于大家也沒什麼益處,隻是希望有空多注意自己的身體健康,空出一些時間來,以免日後留下遺憾。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