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走過很多園林,見過不少美景,然而風景中的那些古建築,你卻不一定都認識。就好比下面圖中模樣的建築,它是亭?是閣?還是樓?
古代建築中,宮、殿、亭、台、壇、廊、榭、廂、軒、樓、閣之類多不勝舉。去各地旅遊也能見到這些古建築的影子,但這都表示什麼樣的建築?該如何區分它們?
廂
廂,古漢語中又寫作“箱”。《說文解字》中說:“凡堂之内,中為正室,左右為房,所謂東房、西房也。”這裡所說的東房、西房,指的便是廂房。據漢代的資料顯示,古人在堂室外還築有一道牆。
其中,北半部分,即房與牆之間的間隔叫做東夾西夾,南半部分叫做東堂西堂,也叫東箱西箱。後來,人們将南北向分布的正房兩側的房子通稱為“廂房”。
亭
亭子是供人憩息的場所,也是園林中重要的景點建築。亭在古時是公家的房舍,建在路旁,以便旅客投宿。秦漢時是十裡一長亭,五裡一短亭,十亭一鄉。如今園林中的亭,指有頂無牆的建築,與其原意不同。
台壇
最古老的園林建築形式之一,是一種露天的、表面比較平整的、開放性的建築。高而平的建築叫台,築成方形。台上可以有建築,也可以沒有建築。規模較大、較高者便叫壇。
宮
上古時,宮隻是指一般的房屋,無貴賤的分别,秦以後才專指帝王的住處。宮室一般朝南,其内部又分為堂、室、房等幾個部分。
前部稱之為"堂",通常是舉行吉兇大禮、處理公務或接待賓客的地方,不住人;堂後為"室",住人;室兩側是東西房。即所謂"前堂後室",成語"登堂入室"本意亦源于此。
殿
即堂,漢以後習慣稱堂為殿,後又多專指皇宮中的堂。
樓所謂的“樓”指的是很多層的屋子,在古代稱為重屋。《古詩十九首》中有“西北有高樓,上與浮雲齊”。可見,當時的“樓”和現在所指的“樓”相差無幾。
隻是,據古籍記載,古時候,人們住的樓大多是木制或南方竹制二層樓。樓上并不住人,而是放些雜物。樓在建築組群中常居于次要位置,處于建築組群的最後一列或左右廂位置。
閣
重屋為樓,四敞為閣。閣四面皆有窗,且也設有門,多為四邊形或多邊形。四周還都設有挑出的平座,供人環閣漫步、觀景。作為古代一種特有的建築形式,“閣”最初指的是閣闆。
後來,閣成了與樓相對應的架空小樓房。在南方,樓房上的小房間也被稱為閣。古代有些女子居住的場所亦有“閣”之稱,因而,女子出嫁有“出閣”的說法。
軒
軒是有窗檻的長廊或小室。與亭相似,同是供遊人休息、納涼、避雨與觀賞四周美景的地方,多置于高敞或臨水之處,用作觀景的小型單體建築。原是指車上邊較高的部位(低的部位叫轾),古時一種有帷幕而前頂較高的車也叫軒。
杜甫《夏夜歎》詩:“開軒納微涼”。殿堂前檐下的平台亦稱軒,古時皇帝不坐正殿而在殿前平台上接見臣屬,稱“臨軒”。
榭
台上的木結構建築叫榭,特點是隻有楹柱花窗,沒有牆壁。臨水者叫水榭。是臨水而建供人們休息、觀景的建築,依靠周圍景色建榭,且平台的一部分伸出水面。
廊
原是指房檐下的過道,後演變成多種形式,如長廊、短廊、回廊、飛廊、半壁廊等。廊一般連接兩個建築物之間的通道,上有頂棚,以柱支撐,用以遮陽、擋雨,便于人們遊走過程中觀賞景物。
舫
似船而不能劃動,故而又稱之為“不系舟”,仿照船型而造的一種建築。大多三面臨水,一面與陸地相連。
中國古建,亭台樓閣,廊橋水榭,妙趣橫生,韻味深遠。
在了解了亭、台、樓、閣、軒、榭、廊、舫之後,下面這些獨具詩情畫意的景觀,你都知道是什麼了嗎?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就點贊轉發吧!關注【博物館大神】,我會每天推送精彩傳統文化知識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