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提貴族姓氏,人們就會想起趙錢孫李,或者孔孟顔曾。但實際上真正能代表貴族身份的姓氏,既不是趙錢孫李,也不是孔孟顔曾。趙錢孫李是宋朝編纂百家姓的時候,因為皇帝姓趙,所以才位列第一,孔孟顔曾是一家,但并不代表這四個姓氏都是貴族。
不管是趙錢孫李還是張王李趙遍地劉,都不代表貴族身份,閑漢阿Q,好像也姓趙,他跟趙匡胤啥關系,魯迅沒說,咱們也不知道。
有人說司馬、司徒、司空、司寇都是古代高官,姓司馬的應該也是貴族,這話可能隻對了一半:這四“司”都是官名,但是當官的不一定就是貴族,在有皇帝的時代,再高級的官員,也是打工仔,是可以憑科考和軍功取得新的身份地位的,但是家族譜系跟王公貴族沒有關系。
我們目前常見的貴族姓氏,現在好像隻剩下一個了,那就是公孫,比如商鞅、公孫瓒、公孫勝,他們的姓氏才真正跟爵位有關。
《通志·氏族略》記載:以爵系為氏者六姓:王叔、王子、王孫、公子、公孫、士孫。
姓王叔、王子、王孫、公子、士孫的,一般隻有在古籍中才能看到,比如楚莊王問鼎中原,周天子派出的使臣,就叫王孫滿,他是周襄王的孫子。王孫滿擲地有聲地回答:“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
姓王叔、王子的後來基本都改姓王了,比如周惠王有個庶弟叫王子虎,他的後人在清朝太醫院當禦前侍直,名字就叫王叔煕,現在浙江省、天津、北京、江蘇、山東還有姓王叔的;春秋時期齊國有個将領,叫王子城父,現在山東山西很多姓王的,原先就是姓王子。其他諸如公子、士孫,基本都看不見了,隻有公孫一族,長盛不衰。
按照《廣韻》和《通志》的說法,“古封公之後,皆自稱公孫,故其姓多,非一族也。公孫氏,春秋時諸侯之孫,亦以為氏者,曰公孫氏,皆貴族之稱。或言黃帝姓公孫,因以為氏。公孫氏,皆貴者之稱。”
公孫氏出了不少名人,《史記·五帝本紀》第一句話就是“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
黃帝有二十五個兒子,另外得到姓氏的是十四個,其餘十一個是姓公孫還是姓軒轅,已經無法考證,咱們隻能從後漢三國之前的曆史名人中找出比較有影響的幾位,來看看他們跟人文初祖軒轅黃帝有什麼關系。
除了軒轅黃帝,公孫家最有名的是商鞅。
大家都知道商鞅又叫衛鞅,但實際上他的真正名字應該叫公孫鞅,這一點《史記·商君列傳》寫得明明白白:“商君者,衛之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孫氏,其祖本姬姓也。公孫鞅聞秦孝公下令國中求賢者,将修缪公之業,東複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寵臣景監以求見孝公。”
衛國公孫到了秦國,就不好使了,所以人們隻承認他叫衛鞅:“衛鞅既破魏還,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為商君。”
衛是公孫鞅的原籍,商是公孫鞅的封地,古人的稱呼就是這麼多講究,以至于人們都忘了公孫鞅姓啥了。
有一些奇葩人士把才從樹上下來不過幾百年的紅毛猩猩當貴族,學他們用刀叉吃飯,并以為這才是“貴族風範”。這就叫暴發戶的數典忘祖:中國的世家,要是沒有一兩千年的傳承,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貴族。
我們可以不承認那個誰來都投降的家族是貴族,但卻不能說公孫不是貴族——盡管很多姓公孫的可能不是軒轅黃帝直系嫡傳。
我們翻開《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就會發現公孫是那段時間最常出現的姓氏之一,甚至可能位居複姓之首:公孫龍、公孫弘、公孫賀、公孫瓒、公孫度、公孫康、公孫淵。
上過大學的人可能不知道公孫賀,但卻沒有人不知道公孫龍,因為此公首創的“白馬非馬”,實在是太有名了。其實“白馬非馬”并非詭辯,而是以馬為例,闡述概念的内涵與外延的關系。
公孫龍既是名家(諸子百家之一)的代表人物,也是“詭變學”的創始人,他的思想,可不是像後人曲解的那樣“竊書不算偷”“洗稿不算抄襲”。那些“說曆史”“講經濟”的所謂大咖,是不配給公孫龍提鞋的,他們的無恥,也不是跟公孫龍學的。
公孫弘無需多做介紹,他是在漢武帝時期碩果僅存能夠全身而退的丞相:“公孫弘,凡為丞相禦史六歲,年八十,終丞相位。”
大家都知道,漢武帝這個人比較喜歡殺丞相:他當了五十四年皇帝,換了十三任丞相,有六個丞相死于非命。丞相變成高危職業,漢武帝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但是公孫弘能夠在漢武帝手底下壽活八十,而且開創了丞相無功也可封侯的先例:“先是,漢常以列侯為丞相,唯弘無爵……以高成之平津鄉戶六百五十封丞相弘為平津侯。其後以為故事,至丞相封,自弘始也。《漢書·卷五十八》”
剩下的公孫瓒公孫康等人就不用詳細介紹了,熟讀三國的讀者諸君沒有不知道“白馬義從”的,當然也不會忘記袁熙袁尚是被誰殺的。
好像到了兩晉南北朝之後,公孫家族就有些衰微了,我們隻知道唐朝有一個公孫武達,可謂隋唐疆場常青樹:給隋炀帝當過骁果,給李世民當過秦王府右三軍骠騎并受封清水縣公,貞觀年間征剿突厥有功,又進封東萊郡公。此公一直活到唐高宗李治永徽年間:“累授右武衛大将軍。及卒,高宗廢朝舉哀,贈荊州都督,給東園秘器,陪葬昭陵,谥曰壯。《舊唐書·列傳第七》”
唐朝另一位名人,當然就是善于劍舞的公孫大娘了:“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霍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骖龍翔。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杜甫·《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
從宋朝開始,公孫名人就不好找了,找來找去,也隻在演義小說找到了兩個:包拯身邊的“再世諸葛”公孫策和梁山一百單八将中的“入雲龍”公孫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