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王維詩詞三百首全集

王維詩詞三百首全集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14 09:31:10

王維詩詞三百首全集?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王維,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王維詩詞三百首全集?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王維詩詞三百首全集(唐詩三百首256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1

王維詩詞三百首全集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大家好!“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今天跟大家分享一首屬于重陽節的詩——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陽節在今天不算大節,但是在戰國秦漢時期,清明節和中秋節還沒有形成,那九月九重陽和三月三上巳相對,一春一秋,都很有影響,延續到隋唐,重陽仍然是一個重要的節日。那九月九和三月三,都有祈求消災避難的意思,隻不過呢,三月三在水邊兒叫“祓禊”(fúxì)。王維三國王維魏王維以前多在三月上巳,王維魏王維以後固定在三月三日。然亦有延至秋季者(劉桢《魯都賦》)。),而九月九在山上,叫“登高”。當然消災避難隻是節日的一個内容,這兩個節日也都有着順應天時的快樂,三月三正是莺飛草長的仲春嘛,人們蟄伏了一冬,此時都要走出家門,賞花問柳,這叫踏青;而九月九呢,則是草木搖落的深秋,再往後就是寒冬了,又該蟄伏起來,所以人們也會走出家門,看看那些耐寒的秋草秋花,這叫“辭青”。由此呢,又引發出來一個意向,大自然的深秋不就意味着人生的晚境嗎?所以重陽節又稱老人節,有乞求長壽的傳統。那這麼多的意思加在一起,逐漸就形成了重陽節的三大活動:登高宴飲、佩茱萸、賞菊花。登高宴飲嘛,那是秋高氣爽,極目遠眺,玩兒得痛快;佩茱萸呢,是消災辟邪;賞菊花是求長壽。這三件事兒都非常風雅,容易引發詩興,所以曆來重陽節的名篇也很多,比方說杜甫的:“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寫的就是登高,而杜牧的:“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寫的就是賞菊,乃至簪菊。而王維的:“結實紅且綠,複如花更開。山中傥留客,置此茱萸杯。”寫的則是茱萸。這些詩都非常經典,但是要論流傳程度卻又都不及王維17歲的時候寫的這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那這首詩為什麼如此深入人心呢?

先看題目——《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九月九日是時間,點出重陽節。那山東兄弟呢,這裡頭就涉及到中國古代“山東”的概念了。山東這個名稱,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當時關中的秦人稱崤山或者華山以東的地區為山東,那有時候也泛指秦以外的六國領土;到了唐代和北宋,一般又以太行山作為山東、山西的分界線,把太行山以東的黃河流域稱作山東;那到了金朝,朝廷設置山東東西兩路,明朝又設山東布政司,清朝設山東省,這時候山東才又由地理名詞變為政區名詞。那具體到王維這首詩呢,王維大家都知道是山西蒲州人,當時在長安求取功名,蒲州和長安之間隔着華山,所以他這裡的山東其實用的是古意,就指華山以東。那九月九日重陽佳節,懷念遠在華山以東的蒲州老家的兄弟們,這樣的詩怎麼寫呢?我們這個節目其實已經講過王維的好多首詩了,總的說來,他的詩是空靈、淡遠,如詩如畫,但是這首詩不一樣,這首詩是王維17歲的作品,那個時候他的感情更充沛直白,詩風卻還沒有真正形成,所以這首詩寫的不像是王維的詩,顯得質樸直率而又情真意長。

先看第一句——“獨在異鄉為異客”,這句詩一上來就直抒胸臆嘛,感情也特别濃烈,濃烈在哪呢?一個“獨”字,兩個“異”字。有沒有人覺得“異鄉為異客”說的太啰嗦呀?兩個“異”嘛,異鄉為客其實也夠了呀,再配上“獨”字就是獨為異鄉客,然後我們可以把整首詩都調整一下,變成“獨為異鄉客,佳節倍思親。兄弟登高處,插萸少一人”。是不是也可以?其實也可以呀,但是呢,少了纏綿的詩意。“異鄉為異客”看起來是啰嗦,但其實是在反複詠歎這一個“異”字,反複強調着自己的格格不入,我就在那異鄉啊,當着異鄉的客人,眼睛裡看到的、耳朵裡聽到的,甚至嘴裡吃到的全都和我的家鄉不一樣,我看别人都是異樣的,想來别人看我也覺得異樣吧?這種感覺讓我不踏實,讓我倍感孤獨。那在這種情況下,我多希望身邊能有一個人和我分擔一下這種生疏感呐。可我偏偏是“獨在異鄉為異客”,陌生的環境,形隻影單的少年呐!那有沒有人想到自己剛剛上大學的樣子呀?送行的父母已經回去了,新的朋友還沒有交到,這個時候,是不是感覺格外孤單?本來這所大學正是自己中學時代的夢想啊,大氣的北京也罷、繁華的上海也罷,不都是自己心儀已久的地方嗎?怎麼真的到了這裡,卻隻是覺得孤單和凄惶呢?我們剛剛說過,王維寫這首詩的時候也隻有17歲,差不多就相當于大一新生嘛。而他從蒲州到長安,差不多也就相當于今天從各地到北京的樣子。誰不是天之驕子、誰不曾揮斥方遒啊?可是呢,真到了竟是獨處的那一刻,還是會覺得孤單無助,這就是“獨在異鄉為異客”呀!真切地、毫不掩飾地道出了少年的鄉愁。

那下一句呢,“每逢佳節倍思親”,這鄉愁本來是時時纏繞的,可是生活總在繼續呀,就拿如今的大一新生來講吧,軍訓、上課、打水、打飯,忙着認識新同學、忙着适應新環境,忙碌的時候鄉愁自然而然地被壓制着、被掩飾着。可是呢,一旦碰到一個觸媒,這壓抑着的感情就會噴薄而出,那這觸媒到底是什麼呀?佳節呀。中國所有的佳節其實都是團圓節,往年的這一天,自己不都是和家人在一起吃着家鄉的美食、說的動聽的鄉談嗎?如今卻隻有自己一個人了,每到這個時候,鄉愁就像洪水一樣滾滾而來,一下下、一波波地打擊着遊子的心,這就是“每逢佳節倍思親”哪!幾乎所有人都體會過,但是在王維之前還沒有哪一個人能用如此明白質樸而又如此凝練概括的語言描述過。所以這句詩一出來,就立刻征服了當時的詩壇,也征服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成了代表鄉愁的千古名句,其實這樣既明白又深刻的詩句,我們每個人都能說出來幾句的吧?比方說我們之前講過的元稹的“貧賤夫妻百事哀”,甚至是慈禧的“可憐天下父母心”,都是由詩句演變出來的俗語啊。你可能不知道全詩是什麼,但是僅僅這一句就能深深地打動你,讓你覺得它既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至理名言,又是你内心深處實實在在的感受,這就是至情至性、脫口而出,樸實無華而又動人心魄。

那詩寫到這裡,再往下怎麼接呢?說實在話真不好接,因為警句已經出來,再沿着這個路子往下走,難免畫蛇添足,那王維是怎麼處理的呢?看下兩句——“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兩句話寫的多好啊!他避實擊虛,由此及彼一下子從此地翻到了遠方,從異鄉翻回了故鄉,從自己翻到了兄弟。他說,遙想我的兄弟們今天一定都在登高吧,他們按照往年的風俗遍插茱萸,卻突然意識到身邊少了我一個人。大家想,王維當時是17歲,他的兄弟們也還都是少年郎啊,少年過節總是最快樂的。他們說說笑笑、他們打打鬧鬧,他們把辟邪的茱萸插到同伴的身上、頭上,可是呢,忽然之間有個兄弟說了一句:“哎呀,可惜摩诘不在!”于是大家一下子都沉默下來了,都思念起遠方的自己來了,這是虛寫還是實寫?這其實是虛寫啊,這些場景都是王維想象出來的,但是呢,他寫的又是那麼實在,那麼活靈活現,仿佛兄弟們真的是在歎息、傷感!這種寫法真是委婉曲折,明明是自己在思念兄弟們,卻說是兄弟們在思念自己,仿佛自己“獨在異鄉為異客”的孤單并沒有什麼,相反,倒是兄弟們的遺憾更值得體貼,這是什麼筆法呀?這就是我一直說的“背面敷粉哪!把兄弟們的歡聚和遺憾寫足了,自己對故鄉的眷戀、對親情的向往不也就出來了嗎?而且首句第一個字是獨,正和尾句的最後三個字“少一人”遙遙呼應,讓人覺得回環往複,餘味綿綿。那說到這裡,有沒有人想到了杜甫的名篇《月夜》呀?“今夜鄜州月,閨中隻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用的不也是這個手法嗎?明明是自己獨自看着月亮,思念妻子,卻說妻子獨自看着月亮思念自己;明明是自己惦念着孩子們,卻說孩子們還小,還不懂得惦念自己,這也是背面敷粉、委婉動人。那通篇看下來,這首詩為什麼如此深入人心呢?因為它明白如話,人人都可親近,但與此同時它又那麼情真意切,人人都會動心,這就是古人所說的“詩到真切動人處,一字不可移易也”。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