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點
一、全球需求放緩和價格支撐減弱共緻出口增速降幅擴大。2020-2021年同期基數走低,不能解釋出口增速的回落。分國家看,對歐盟和金磚國家出口回落,是本月出口增速降幅擴大主因,對歐美日等發達經濟體出口增速均為負,表明全球需求放緩是出口增速負增的主要拖累;分産品看,機電産品貢獻了出口增速環比降幅的7成左右;從量價看,價格因素對出口增速回落的貢獻更大。
二、低基數和數量因素支撐進口增速降幅收窄。2021年同期進口兩年平均增速低于前值3.7個百分點,能部分解釋進口增速的回升。從量價看,數量因素是進口增速降幅收窄主因,但數量增速環比回升品種主要集中在農産品和部分建材商品上,且後者數量增速絕對值繼續為負,顯示出國内需求依然疲弱。
三、預計2023年出口增速中樞轉負。一是全球需求放緩對出口數量的拖累将有所增強;二是受高基數和全球需求回落影響, 2023年價格因素對出口的支撐或由正轉負;三是受益于國内成本和産業鍊優勢,預計2023年國内出口份額将小幅回落,但仍具韌性。
正文
事件:據海關統計,12月全國進出口總額5341.4億美元,同比下降8.9%,較上月提高0.7個百分點。其中,出口3060.8億美元,同比下降9.9%,較上月回落1.0個百分點;進口2280.7億美元,同比下降7.5%,較上月回升3.1個百分點;貿易差額780.1億美元,環比擴大87.6億美元。
一、全球需求放緩和價格支撐減弱共緻出口增速降幅擴大
2022年12月份出口金額同比下降9.9%,降幅較上月擴大1.0個百分點(見圖1)。從基數效應看,2021年12月份出口兩年平均增速為19.3%,低于前值1.7個百分點,表明前兩年12月份出口基數走低,不能解釋出口增速的回落。我們需從其他角度探讨出口增速回落的原因。
一是分國家看,對歐盟和金磚國家出口回落是出口增速降幅擴大主因。12月份對東盟、歐盟、美國、日本、金磚國家的出口分别同比增長7.5%、-17.5%、-19.5%、-3.3%、-0.1%,增速較11月份分别變化2.3、-6.9、5.9、2.3、-2.3個百分點(見圖2)。從邊際變化看,對歐盟和金磚國家出口回落是本月出口增速降幅擴大主因。從絕對值看,對歐美等發達經濟體出口增速降幅靠前,而對東盟和金磚國家出口增速仍有韌性,反映出全球需求放緩尤其是歐美經濟下行是國内出口增速持續負增主因,也是國内出口下行壓力加大的關鍵所在。
二是分産品看,機電産品貢獻了出口增速環比降幅的7成左右。12月份機電産品出口同比下降12.9%,低于上月1.2個百分點,對出口當月增速的拉動作用較上月回落0.7個百分點,貢獻了出口增速環比降幅的7成左右,是出口增速回落的主因。12月份機電産品占總出口的比重為57.8%,較上月和2019年同期分别回落0.3和0.7個百分點,表明機電産品對我國出口的支撐作用較疫情前有所走弱(見圖3)。
三是分數量和價格看,價格因素對出口增速回落的貢獻更大。由于出口價格指數和出口數量指數公布時間滞後,我們通過監測重點商品的出口金額和出口數量的關系,判斷數量因素和價格因素對出口的貢獻。12月份同時公布數量和價格的17種主要出口商品中,有8種商品出口數量增速回落,有9種商品價格增速回落,下降種類數相差不多,但從下降幅度看,價格因素對出口增速回落的貢獻或更大(見圖4)。
二、低基數和數量因素支撐進口增速降幅收窄
2022年12月份進口金額同比下降7.5%,降幅較上月收窄3.1個百分點,增速處于2021年以來低位(見圖5)。從基數效應看,2021年12月份進口兩年平均增速為12.2%,低于前值3.7個百分點,顯示出前兩年12月進口基數走低,能部分解釋進口增速的回升。
從量價看,數量因素是進口增速降幅收窄主因。2022年12月重點監測的18種商品中,肥料、紙漿 、大豆、糧食、幹鮮瓜果及堅果、鐵礦砂及其精礦、鋼材、集成電路、汽車(包括底盤)、煤及褐煤、農産品、原木及鋸材等12種商品進口金額同比增速較上月回升。其中,11種商品進口數量增速回升,6種商品進口價格增速回升,且進口數量增速回升幅度明顯高于價格,說明受國内疫情沖擊減弱影響,進口數量增速回升是進口增速降幅收窄主因(見圖6-8)。
農産品和部分建材支撐數量增速環比回升,但國内需求依然疲弱。分産品看,12月鐵礦砂及其精礦、鋼材、原木及鋸材進口數量增速出現回升,或與國内基建項目趕工和保交樓政策見效有關;肥料、大豆、糧食等農産品進口數量增速提高,相關商品價格回落以及國内糧食能源安全工作持續推進或是主要原因。整體看,12月份進口增速環比回升的品種主要集中在農産品和部分建材商品上,且建材商品進口數量絕對增速仍為負,說明國内需求整體依然疲弱,預計随着國内防疫政策進一步優化,國内需求回暖将對進口數量增速形成支撐。
三、預計2023年出口增速中樞轉負
一是預計全球需求放緩對出口數量的拖累有所增強。2022年12月份摩根大通全球綜合PMI、全球制造業PMI指數錄得48.2%、48.6%,分别較11月份提高0.2和回落0.2個百分點,延續2021年下半年以來的下降态勢(見圖9),且分别連續5個月和4個月低于臨界值,顯示受地緣沖突持續發酵、全球通脹壓力高企、發達經濟體貨币政策收緊等影響,全球經濟複蘇動能邊際趨緩。其中12月份美國、歐元區等主要發達經濟體制造業PMI指數為48.4%、47.8%,分别較上月回落0.6和提高0.7個百分點,且分别連續2個月和6個月位于收縮區間,指向歐美兩大經濟體經濟放緩壓力進一步加大(見圖10)。同時,全球經濟預期轉差,如12月份歐元區、美國ZEW經濟景氣指數分别錄得-23.6%、-23.6%(見圖11),分别較11月份提高15.1和11.9個百分點,兩者繼續為負,顯示出對未來6個月歐元區、美國的預期仍在進一步惡化。
二是預計2023年價格因素對出口的支撐将由正轉負。在全球經濟衰退風險加劇的背景下,大宗商品價格已經有所走弱,預計未來這一趨勢或延續,加之2022年出口價格指數基數較高,預計未來出口價格同比增速大概率逐漸轉負,對出口的支撐作用減弱(見圖12)。
三是預計2023年國内出口份額将小幅回落,但仍具韌性。一方面,随着全球主要經濟體陸續放開疫情防控,同時通脹高企、利率上升對需求形成抑制,2023年全球經濟将由“供給不足”轉為“需求收縮”,我國出口補缺口效應減弱将難以避免。另一方面,地緣政治沖突和歐洲能源短缺将強化我國的供應鍊産業鍊和成本優勢,對國内出口份額形成一定支撐,國内出口份額或仍具韌性。
本文源自券商研報精選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