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蹄上的歌謠》——傾聽川人李新勇的行吟
泛着油墨芬芳的《馬蹄上的歌謠》是李新勇又一部散文集。這本書一直放在枕邊身邊。閑暇或者睡覺前總要看上幾篇,仿佛縱橫阡陌,在的文字原野上徜徉,與遠古的甲秀之樓那些文人墨客吟詠賦詩。對于甲秀樓也隻是和讀者一樣,隻看見過那種甲秀牌香煙,便印像在頭腦裡,其餘便一無所知。2016年春節期間,我因采訪畢節市大方縣鳳山鄉的一對農民工兄弟,在省府貴陽駐留幾日,去看過這一著名的景點。說實話,甲秀樓重陷于周圍林立的高樓大廈之間,如同一個暮年老者,眼眉低垂,腰背微屈。通過文章我一步步的跟着作者登樓懷古思今,雖然作者寫了“今天的甲秀樓雖仍立在鳌石之上,卻難見當年氣勢和雄姿。在兩岸大山巨崖般壁立的高樓對比襯托下,甲秀樓謙遜秀氣得好似時光長河裡的一個逗号。可是貴州人認這個牌子,中外遊客也認這個牌子,我也依然認這個牌子”。
追随着作者的足迹,卧遊無數名勝古迹。他用恭敬之心感受天地靈氣,用細膩筆觸深情描繪那些溝壑,山水,寺廟。随着那些描寫徐徐展開,身未動心亦遠,更飄渺。感歎世間之美,人間摯情。他去過的五台山,平遙古城,喬家大院,王家大院,壺口瀑布,我也去過,我也寫過,然而我隻是做了一些簡單的記錄,沒有深邃的感悟,顯得文字浮泛,而作者卻加入了自己的理解,自己的精神,從而投射出文章的深度,廣度以及厚度。也許因為切入的視角與常人不同,也許他的功力深厚以及駕馭文字貼切達意,我的感受比親臨此地更加印象深刻,更加觸動心底柔柔的琴弦。新勇的文字是純淨、明亮的,是深邃、質樸的。突然想到“卧遊”一詞,有時候我們真需要掙脫塵網的羁絆,讓心靈空寂下來,用心想象、感受自然山川風月,何必竹杖芒鞋尋月餘,仿佛僅得其肌膚。
認識新勇是在2014年啟東攝影界為我的《藏風》攝影展舉辦的酒會上,一面之交的印象是他的風趣、健談,讓我們一下子熱絡起來,我開玩笑說,怎麼看你真有點像路遙,屁股敦實坐得住屙得出。年底的一天上午,我接到一個陌生的電話,對方自報家門——我是李新勇。人與人相識相知是又機緣的,也許我的西藏人文攝影作品打動了他,他便在自己的新作《馬蹄上的歌謠》散文集即将付梓出版前,誠請我過去為他拍照。
特别是那篇《栖霞晨課》強烈引起了我的心靈共鳴和悸動,因為我不是完全的信佛者,也不是完全的唯物論者,隻是都想感受,都想了解其博大精微之外的日常。但是對于有信仰者都是尊敬的,都是懷着虔誠的心情去傾聽,傾聽這些講經說法,傾聽哲人對生命的诠釋。從小便随着長期吃素皈依佛門的奶奶在廟宇裡耳濡目染,對于廟宇裡的香煙缭繞,梵音缈缈,晨鐘暮鼓,頂禮膜拜神仙菩薩,都有那麼深切的感受和情感,然而我卻沒有去描述過,好像那些東西離我很遠又很近,很熟悉也很陌生,不知道從何而起,任其湮滅在時間記憶裡。他在文中說,曾經在高考前父親帶着去廟裡祈禱神靈讓自己考個高分,那晚就住在廟裡,那夜大雨入注,住通鋪,晨臨凡俗之人隻能隔牆聽佛音,僧人們做早課。
看到這兒,我的耳邊響起了如天籁如海潮的誦經之聲。不覺想起2009年秋日,女兒考取大學,我也如釋重負背起行囊的一次遠行。那個夜晚有點清冷,我有緣在青海熱貢鄉的上吾屯寺,年輕的唐卡大師達娃鬧日的寺院家中借宿一宿。那晚,大殿誦經堂席地而坐着一百多位僧人,在主持低沉、徐緩的引領起闆之後,誦經的梵音如海面前赴後繼的潮水,夾着皎潔的月光和洋洋灑灑的酥油燈閃閃火苗,一浪浪、一層層,抑揚頓挫、如天籁之聲伴奏的合唱,不斷強化撞擊着誦經者和傾聽者,如行雲般舒緩卻有不可抗拒的力量。心被溫暖的潮水包圍着、融化着,此刻肉身已經消失,魂魄在蒸騰飛升,轉眼看見一位席地而坐的長發女子雙手合十,昏暗的油燈映照着秀美的臉上兩行淚水。這個夜晚我沉浸在幸福中,在僧房客廳的通條長椅上酣然入夢。
次日醒來,我在廳堂佛像前恭敬地放下300元錢。達娃鬧日已研磨好了從山裡采集的礦石顔料,開始繪制唐卡了。我就和這位年輕的大師攀談起來。院子裡濕漉漉的,格桑花在陽光下格外鮮豔。那一夜屋外細雨飄飛于窗上,古老的寺院,尤其顯悠遠滄桑,他的侃侃而談“得失随意,萬事天定,盡努力做喜歡的事,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人生苦短,活在當下,生命中沒有太多的事,都是自擾之啊,放下一切雜念,很多不愉快來自于自己的心,保持安靜,遠離喧嚣繁華而修身養性,不再有貪嗔癡”。這些要真正做到很難,可是我還是反觀自己,自省内心,慢慢的去做到吧。不得不說從那以後,我的心智和思想得到了洗禮,有些釋然,有些清晰,不再有太多的患得患失,不再有太多的心裡負擔,腳步輕盈,從容不迫,學會享受生命,安于靜下心來做自己的事情,旅遊,讀書、攝影、寫作成為我的日常。可是後來我卻沒有花筆墨去描述,那一晚宿上吾屯寺,那一隔牆聽誦經聲伴着雨聲,細細想來也許因為才疏學淺無法寫出内心感受。
其實那梵音沒有幾個人能聽懂的。李新勇說“聽不懂有什麼關系呢?佛經是心與心的溝通,有音韻,有節奏,有虔誠的情态,有莊嚴遼遠的聲音,一切都是可以用心來感受的。”很久以來我雖然喜歡聽,确實沒有聽懂,也就和作者所寫的一樣,隻是用心去感受。有這麼一段描寫誦佛經的情景以及非常觸動我“無絲竹伴奏,僅鐘磬、木魚間或敲打,每個僧人口中都有一片穹頂空闊的天空,嗓音在口腔和鼻腔的共同協作下,曠古高遠,醇厚幹淨,充滿雄性的魅力而無雄性之躁動,灑滿陽剛之光明而無陽剛之冒失沖動,或疾或徐,或揚或抑,或高或低,抑揚頓挫,汩汩滔滔,靜若萬川之月,動若潮湧潮奔,聚若百川歸海,歸若山鳴谷應。齊頌之中,衆僧還注意到不同聲部的配合,不同音色的協和互補,誠誦的佛經猶如一首首樂曲,即使聽不懂頌詞,也能感受到樂曲的飽滿與豐富,能感受到佛經的慈悲和闊達,能體會到衆僧之無欲無求與虔誠純粹,每一卷經頌,都堪稱天籁”這可看出作者的語言豐富如一座巨大的礦。
青年作家李新勇
知道新勇是川人,來自西昌大涼山。懷揣“君住長江首,我住江之尾”詩人學子的激情,來到大江入海的沙洲小鎮啟東,十多年如一日,筆耕不綴,每個夜晚文思星漢璀璨,已發表的詩集、散文和中、長篇小說。目前已經超過500萬字。不知道這個敦實的川西漢子内心有如此豐富的礦藏,在茅家港初級中學破舊的校舍裡炳燭夜讀,手腳凍僵,在他家一張很小的書桌前每夜走筆疾書至淩晨兩點? 随着篇幅的增加,一篇篇的看下去,我看到了一個詩情畫意,有着濃郁鄉愁,渾身散發出書卷氣,善良、大氣,情感深邃的作家。我看過他的幾部書裡,不厭其煩的大篇幅描寫他的故鄉,他的父母,他的故鄉那些山水,那些曾經一路上扶着他,拉着他,伴着他的人。那些他足迹所到之處的大美,以及典故,令人不舍放下書本。這本《馬蹄的歌謠》,因為是新勇親筆簽名贈與的,我倍加珍惜。平時雜事多了,也就将書随身帶着,空閑便拿出來仔細閱讀,讓我的心甯靜緻遠,讓我的人生感悟加深,不再心急浮躁而平心靜氣。我想,如果你不了解他,那麼不用走進他,就讀他的文字吧,他的真善美,他對故土炙熱的情感,便在書裡得到了最完美的诠釋。就在這本書裡,我讀出了一個全新的世界,聆聽了最美佛音。有人說花與人是緣分,人與人是緣分,佛與人也是緣分,要有福報慧根方可相遇,而我卻覺得人與書也是緣。作家用心靈的聲音,輕輕呼喚我們沉睡的靈魂,不能不道謝作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