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花山的資料?花山景區位于淄博市高新區四寶山辦事處尚莊村,淄博中學以南主要景區有玉皇閣、王母台、碧霞祠等皆座落花山西麓花山宗教建築及所供神祇,源于花山的傳說花山原為道教聖地,王母台、碧霞祠、玉皇閣始建于唐代,明末清初因佛道相争被毀,後重建 ,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關于花山的資料?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花山景區位于淄博市高新區四寶山辦事處尚莊村,淄博中學以南。主要景區有玉皇閣、王母台、碧霞祠等皆座落花山西麓。花山宗教建築及所供神祇,源于花山的傳說。花山原為道教聖地,王母台、碧霞祠、玉皇閣始建于唐代,明末清初因佛道相争被毀,後重建。
傳說當年二郎神挑山趕太陽,在花山所在處打了九十九鞭,留下了九十九道溝,二郎神又打了一鞭,剛好一百。孰不知,臨走時長袍拖在地上又形成了一道溝,加到一起正好一百零一條。這個典故其實正是借助神話傳說對花山地貌的形象概括。今天,站在花山山頂往下看,視野中被植被覆蓋的山體沿着條條溝壑,延伸開去,正如一朵盛開的花朵,花山之名由此而來。
這座海拔僅183米的花山,還承載着不少的人文履痕。早在元朝大德年間(1297年)花山之山就建有玉皇宮、王母台、碧霞祠等廟宇。自明朝至清朝,在花山北麓的解莊村,又增建了玉皇閣、無極殿、李三姑殿、百子殿等,數百年間,花山一直是民間香火極盛的地方。花山的香火和人氣成就了此地的文化傳承,在花山的王母台東側,古有“花山書院”。據載是齊人萬章的讀書之處。明代中葉,王母台改為“忠孝台”,山下喬莊村進士張進在此創辦太學,四方應試學子慕名前來聽課,人流往來如織,一時間花山成為文脈厚重的所在。山上的王母台邊有王母池,池下有“一畝石”,這方因火山噴發而形成的巨石,足有一畝多的面積。清代順治年間,新城縣舉人王士譽留有《詠一畝石》的詩句:“東南有石丈,其立如其卧,蛟虬起中窟,吸乳成寶唾;石引乳花長,乳洩石窟破,白雲護以衣,萬壑争趨和。時枯不苦潤,寒月光翻坐;一沼自泓然,江河配其大;不識秋月骨,突兀奇無那。”在花山西麓的“一畝石”旁,還有“置硯泉”,是舊時文人在此彙聚的地方。舊《新城縣志》記載:清乾隆四十八年至五十二年(公元1783—1787)間,新城時任“邑令劉大紳嘗與名士吟詩于此,有‘一畝石邊置硯多’”的詩句。
通過恢複和建設這裡綠樹成蔭,小溪潺潺,花草絢麗,已經成為淄博市的後花園。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