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開辦私學的人,使教育從貴族的宮室走進了平民的草屋。孔子是最偉大的老師,今天是教師節,讓我們重溫《論語》裡的精華12句話,尊師道,敬師德,念師恩。
一、為師之道
1、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論語》
翻譯:孔子說:“古代的人學習是為了修養自己,現在的人學習一心為了炫耀。”
解讀:學習的目的不是為了書中有黃金屋,有千鐘粟,有顔如玉,而是為了自我人格的完美。這是老師教給學生最重要的一課吧。
2、顔淵問仁。子曰:“克已複禮為仁。一日克已複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顔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
翻譯:顔淵請教如何行仁。孔子說:“能夠自己做主實踐禮的要求,就是仁。隻要如此做,天下人都會肯定你走在正道上。行仁靠自己,難道靠别人嗎?”
顔淵又問具體的方法,孔子說:“不合乎禮的不看,不合乎禮的不聽,不合乎禮的不說,不合乎禮的不做。”
解讀:内心有愛,對外遵守規範,人生就可立于不敗之地。而做到這些最關鍵的是自我做主,不能依賴其它。這是老師教給學生立定根基的一課。
3、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論語》
翻譯:質樸多于文飾,就會顯得粗野;文飾多于質樸,就會流于虛浮。文飾與質樸搭配得宜,才是君子的修養。
解讀:培養學生,既要保養其純真的一面,又要教之以人文禮儀,使二者相得益彰。
4、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論語》
翻譯:孔子說:“德行不好好修養,學問不好好講習,聽到應該做的而不去做,有缺失不能立刻改正,是我的憂愁啊。”
解讀:當老師的,常鼓勵學生要上進,但自己就不能自滿,應努力追求自身的完美,給學生一個表率。
二、為師之德
1、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
翻譯: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為人辦事,盡心盡力了嗎?與朋友來往,信守承諾了嗎?傳授學生的道理,有印證學習嗎?”
解讀:這裡最關鍵的就是“傳不習乎?”教給弟子的東西,如果不能親身實踐印證過,不是有可能以其昏昏,欲使人昭昭嗎?
2、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論語》
翻譯:默默存思所見所聞,認真學習不厭煩,教導别人不倦怠,這些事情我做到了多少呢?
解讀:有的老師的講義,可以一用二十年,這也太過分了吧。學不厭,教不倦,這是為師的基本品德。
3、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論語》
翻譯:孔子說:“十五歲以上的人,我是沒有不教導的。”
解讀:教師是最崇高的事業,隻要有人求學,就沒有理由不教。
4、二三子以我為隐乎?吾無隐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論語》
翻譯:孔子說:“你們以為我有所隐藏嗎?我對你們沒有任何隐藏。我的一切作為都呈現在你們眼前,那就是我的作風啊。”
解讀:弟子隻要有心求道,當老師的怎能不傾囊相授。最重要的是,身教重于言教。
三、為師之法
1、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複也。——《論語》
翻譯:孔子說:“不到他努力想懂而懂不了,我不去開導;不到他努力想說說不出,我不去引發。告訴他一個角落如此,他不能聯想到另外三個角落,我就不多說了。”
解讀:教育的時機很重要,弟子真心向學,到了急得抓耳撓腮的地步,稍一點撥,就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
翻譯:了解一個道理,比不上喜愛這個道理;喜愛這個道理,比不上樂在其中。
解讀:最好的教育,也許是培養學生的興趣,樂在其中,才能久遠。
3、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論語》
翻譯:子路問:“聽到可做的事,就去做嗎?”孔子說:“有父兄在,怎麼可以?”冉有問:“聽到可做的事,就去做嗎?”孔子說:“是的。”公西華問:“兩人問同一個問題,為什麼您的回答不一樣?”孔子說:“冉求做事退縮,所以我鼓勵他;子路勇往直前,所以我讓他保守些。”
解讀:每個人的才具、性情不同,因材施教,才會獲得最佳的效果。
4、子曰:“有教無類。——《論語》
翻譯:孔子說:“我在教學時一視同仁,不區分學生的類别。”
解讀:社會有各種區分,階層、貧富、智愚、地域、親疏,能夠平等相待,才是真正的好老師。
來源:微信公衆号“京博國學”
編輯:苗苗
【聲明:本号為“全民閱讀推廣”官方公益賬号,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我們将及時更正、删除,謝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