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桑罵槐”這個成語時常被人運用,它原本比喻明指甲而暗罵乙,也就是指着張三罵李四。有人要問了,這與桑、槐有關系嗎?
沒關,這兩棵樹什麼錯都沒有,是躺着中槍。
“指桑罵槐”不同于“瓜田李下”,後者的确發生于瓜田間、李樹下,多少跟瓜、李有些關系。而“指桑罵槐”卻隻是借用了桑、槐的名字符号罷了,本身與桑槐沒有什麼關系。
和“指桑罵槐”意思相似的成語還有:指桑說槐、指東說西、殺雞儆猴、指雞罵狗、捉雞說狗等。
這些常用的成對指代都是人們約定俗成的用法,結構也相似。可能是由于桑槐、東西、豬狗、雞狗等事物和人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故而人們在表達指此說彼的意思時便自然用到了這些詞語,以達到生動形象的效果吧。
“
“指桑罵槐”也是兵書《三十六計》中的一計。它是作戰指揮者用“殺雞儆猴、敲山震虎”的最有效的暗示手段,以此來懾服部下、樹立領導威嚴。
通俗地說,作為一個有德、有信的軍事指揮員,必須嚴明法紀、雷厲風行,要善于抓住一、二個突出的負面典型,從嚴處理,以使全體将士引以為戒。
此計還引申為運用各種政治和外交謀略,“指桑”而“罵槐”,向對手施加輿論壓力以配合軍事行動。對于弱小的對手,可以用警告和利誘的方法,不戰而勝;對于比較強大的對手,則可以旁敲側擊威懾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