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
五代 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隻是朱顔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賞析
把這首詞就這麼平靜的讀一遍,再讀一遍,你沉浸在這樣的哀傷裡,你也像是小樓上的那個人,憑欄遠眺,觸目愁腸斷。一個亡國的帝王能怎樣呢,他是帶着原罪的,就像王國維說的那樣,亡國後,李煜就像是釋迦牟尼和耶稣基督一樣,背負着人類最原始的苦難,這一輩子是洗脫不掉了。但是你想想,中國古代那麼多亡國之君,為何你單單對他情有獨鐘呢,為何你對他卻是理解和同情的呢。他有哪些不一樣嗎?他真有。你想想,為何他的詩句能打動你,是因為他詩句裡的情感都很真、都很癡,他毫不掩飾自己内心的真情實感。我舉個例子,亡國後的某一天,他又一次想起了故國,于是吟唱出了那首著名的《破陣子》,“四十年來家國,三千裡地山河。……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别離歌,垂淚對宮娥”。他回憶金陵城破的那一日,北宋大軍兵臨城下,南唐國家就要滅亡了,自己的宮廷裡,還在演奏着歌舞,他要出城投降了,他理所當然的垂淚了,但他垂淚對的是誰,對的還是那些曾經陪伴自己奢華生活的宮女嫔娥,這時候你要是說垂淚對祖宗也行呀,垂淚對社稷、對太廟,可後主不這麼說,他就是垂淚對宮娥,他都亡國了,還在想着“晚妝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魚貫列”,他就是這麼實在。很有意思,你得把後主兩個時期的詞作放在一起讀,一起來對比,他亡國前有多奢華,亡國後就有多哀傷。
後主的詞不僅體現了他自己的真實,更重要的一點是,他能把所有人的共同感情用很大白話一樣的詩句描述出來,這就使得讀者在他的詞作了找到了共情感。比如“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一個失戀或者多愁善感的人怕是會常常脫口而出這一句吧;再比如“夢裡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假如你跟你的朋友們出去玩,唱KTV喝酒,繁華過後你回到你的住所,宿醉之後的早上你恐怕也會想到這一句吧;還有“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還似舊時遊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剪不斷,理還亂”等,你會驚覺,他能把一個後代人的思想感情都寫出來了。這就是偉大的文學作品,讓你在閱讀時找到了自己。後主的詞作就是這樣,想來古人讀了他的這些詞作會替他悲傷,現在的人也會同情他,後代的人也會愛上他。從這一點來看,你甚至可以說他是不朽的。
這首《虞美人》光看詞句也不難理解,甚至說它就是一些簡單的大白話,簡單的問句,就像是他在小樓遠眺時不經意間的脫口而出,用的還都是口語般的文學語言。“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明月中”,他在小樓遠眺的時候又想起了故國,他一定是想的入神了,好似做了個夢一般,等回過神來,他也恥笑自己,故國不堪回首。“雕欄玉砌應猶在,隻是朱顔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就是這個第三句,不知道唱哭了多少人,你把它多讀幾遍,可能也會讀着讀着就淚沾襟了。我常把它和《詩經·王風》裡那篇《黍離》來對比,一個東周的士人,行役到西周故地長安,看到以前的宮殿都成了一片片麥地,心中憂憤,遂吟唱出了千古流傳的亂世悲歌,“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後來有些人把這首詩改成了現代古風版:“彼黍離離的你,行邁靡靡的我,黃粱一夢而過,醒時家國已破”,也挺美的。回到《虞美人》吧,不然把文章寫散了。之所以引用詩經這一篇,是因為這兩首亂世悲歌都能把人讀哭咯。
後主在寫完這首詞後就被宋太宗毒死了。相傳,後主在汴京幽禁之所,命故妓作樂,這些故妓可能就是随他一同被俘虜來的南唐宮女吧。樂曲聲聞于外,宋太宗大怒,沒過幾日,又聽到後主所寫的詞作裡有“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之句,遂起殺心,便用毒酒賜死了後主。一代詞帝就這麼結束了自己的一生,他把最人世間最極端的兩種人生都經曆過了。
陸遊《南唐書》裡說後主,廣颡豐額骈齒,就是很帥的意思。南唐中主在位時,先立的是後主的兄長李從冀為太子,史稱文獻太子,文獻太子驚後主有奇貌,常妒之。後來這個文獻太子被廢,于是李煜便當上太子成為國主。李煜死後,消息傳到了江南故國,南唐遺民們聽到這個消息都潸然淚下,史書稱後主仁愛足以感其遺民,終不能保社稷雲。所以從亂世小國的處境來看,李後主在位期間,消弭兵禍,仁愛百姓,也算是做的不錯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