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叔和耿叔都是老實人,唯一不同的是嚴叔和老伴是從外地來到上海的,而耿叔一家原本就是上海人,他們的整體條件是差不多的。
還有一個相同之處,那就是兩家都有一個兒子。關于給兒子買房這件事情上,他們的做法就大不相同了。嚴叔夫婦一點退路都不給自己留,拿出所有積蓄給兒子買房;耿叔就不一樣了,他隻拿了一部分錢給兒子。
同樣給兒子買房,結果完全不同
嚴叔夫婦用三百萬給兒子兒媳買房之後,興緻勃勃地拿着行李去了新家,開門的卻是兒媳的母親。大概是沒有想到他們拿所有積蓄買的房,卻被對方當成了客人。老兩口抱着一堆行李就那樣被擋在門外,兒媳看了一眼公婆,冷漠的轉身離開,兒子一句話就把父母打發了。
耿叔一家三代都在守着向家的老宅子,從爺爺到父親,再到耿叔。三代人為了守護那份承諾,守了70多年的老宅子。可見耿叔一家從祖上都是忠厚善良之人,他們不曾想過占誰的便宜,隻需要得到屬于自己的就行。
耿叔的兒子原來是和他們一起住在向家老宅的,後來兒子兒媳買房搬了出去。這套房就是由耿叔出那一部分錢買的,他們當時沒有跟着兒子一起搬進新房,是因為耿叔認為他的使命還沒有完成。直到林茂根的出現,騙了他們,把他們的行李也扔了出去,無家可歸時,耿叔夫婦才背着行李去了兒子的家裡。
當兒子問:“你們以後住哪呢?”耿叔不像嚴叔那樣唯唯諾諾,他很硬氣的說:“住哪?就住這,當初買房子的時候我也是出了錢的。我哪都不去,就住這。”不管耿叔說這話有幾分真假,但結果是他說了之後,兒子就不敢多說别的。
反觀嚴叔的兒子,在看到父母的時候,臉上表露出來的盡是嫌棄,兒媳更是一點都不尊重公婆。嚴叔沒有像耿叔那樣的氣勢,不敢在兒子面前動怒,最後隻能胡亂找個借口狼狽的離開。
他們在回去的路上,老兩口推着三輪車,看上去是那麼的辛酸。嚴嬸忍不住抱怨:“咱們攢了一輩子的錢,親家什麼都沒出就住進去了。”
都說養兒為了防老,實際上也不全是,要不然就不會有父母老了無處可去的現象。
在《安家》這部電視劇裡,同樣是給兒子出錢買房子,嚴叔和耿叔的結局卻完全不同。
嚴叔任何事都以兒子為先,在兒子面前缺乏父親的威嚴;耿叔是在幫助兒子的同時,也考慮到了自己,兒子說的不合理,他就會用父權來提醒兒子。兩者對比之後,很明顯,耿叔的做法是正确的。嚴叔沒有用對教育兒子的方法,最後落得老無所依下場。
在《安家》中,耿叔并沒有為兒子而活着,耿叔夫婦他們有自己想過的生活。該盡的義務盡到,但兒子也應該做到為人子女應盡的責任,這是最基本的原則,耿叔守住了,嚴叔卻早已忘記了為人父母的原則和底線。
嚴叔夫婦他們是盡自己最大的能力給兒子提供好的生活,甯願自己吃苦,也不舍得兒子受一點罪。他們對兒子隻有無私的奉獻,雖然老兩口是靠賣包子為生,生活條件并不算富裕,但對兒子卻用了富養的方式。
這樣的教育方法造成的不良後果,就是兒子體會不到父母的苦,在他的觀念裡什麼都來的很容易,一套房子三百萬,父母輕輕松松給買了,可他根本不知道這筆錢是父母用了十多年的時間,起早貪黑辛苦攢下來的。
而對于嚴叔夫婦,遇到不孝的兒子,除了寒心,更多的也是一種悲哀。恐怕他們怎麼都沒有想到,為兒子付出一切,卻落得如此凄涼。
相較于嚴叔跟耿叔,還是忍不住想提醒一些做父母的老人,對兒女萬不可無私到付出一切,父母關愛自己的孩子,無可厚非,但是,這份愛是寵愛,而不是溺愛。親情裡的愛不能無底線,無原則。
尤其兒女成年以後,父母更不要對他們的任何事都全包全攬,該屬于兒女自己奮鬥的一部分,就應該讓他們承擔起自己的責任,隻有體會過人間疾苦的人,方能感恩父母的艱辛。
如果父母無條件的一直付出,子女永遠都沒有責任感,他們隻會覺得反正自己生活不好了,有父母負責。也就是說,父母如果不放手,兒女無論任何時候都覺得他們是父母的責任,父母有義務為他們付出。
漸漸地,兒女就會忘記自己也需要努力的,他們隻會把父母的給予看成理所應當,且不會有任何感激之心。
作為父母應該像耿叔那樣,做一個有原則的老人,對兒女能幫則幫,但是并非無底限付出,該屬于他們自己努力掙來的,就不要剝奪他們努力的權利。最重要的一點是應該讓兒女明白,父母幫了你之後,你也要承擔贍養父母的義務,懂得感恩。
就像嚴叔夫婦在買房之前,兒子兒媳對他們百般順從,兒媳想要在房産證上加自己的名字,一口一個爸媽的叫,還保證說:“爸媽,你們放心,我跟軍軍将來一定會孝順你們的。”最終的結果,卻是兒媳對公婆一臉嫌棄,家門都不讓進。
父母要明白,你的無私有時候并不能換來兒女的那顆感恩之心,在為兒女付出的時候,不妨也為自己着想一些,唯有如此,自己才會老有所依。
最好的親子關系,不是父母給予的多,子女就能回報的多,倘若父母把子女教育成了一個懂得自力更生的人,他們才會明白應該感恩父母。
在電視劇《安家》中,太表姑奶奶一家子,也是現實生活的寫照。龔先生的太爺爺收留了他們孤兒寡母,可他們一家人卻不知恩圖報,硬是要敲詐對方五千萬。
太表姑奶奶是龔先生家的遠房親戚,當年因丈夫去世走投無路,她就帶着兩個兒子來龔先生家讨飯吃,太爺爺見他們可憐,提供了吃住,還供太表姑奶奶的兩個兒子讀書。
後來她的兒子買房錢也是跟龔先生家借的,但從不提還錢一事。一家人搬走之後,也不再聯系太爺爺。
不但沒有感謝之意,而且在聽說龔先生要賣老洋房,就跑來敲竹杠。太表姑奶奶說,因為他們一家也在這住了四五十年了,所以賣房子的錢就應該有他們一份,雖然這個道理一點也行不通,但她卻能說的出口。
面對利益,有些人早忘記了做人的根本,是要懷有一顆善良感恩的心。就這樣的事情而言,不僅僅是電視劇裡才有的,現實生活中也不在少數。
所謂“升米恩、鬥米仇”,在一個人落難的時候,你給他一碗粥他便會感激涕零,如果你繼續給予,對方會覺得是理所當然,久而久之,甚至會不知足,這就是人性。
老家有一對夫妻,結婚多年沒孩子,他們都是老實人,想要抱養一個孩子,妻子的姐姐知道後,就說把她家的兒子寄養在妹妹妹夫的家裡,等他們老了讓這個兒子給養老。
這麼近的親戚,這對夫妻欣然接受了,從十歲開始撫養這個孩子,供他上大學,提供最好的生活和學習條件,後來,這個孩子留在了外地工作,娶妻生子都是這對夫婦給操辦的,還拿錢給他買房買車。
孩子在外地安家落戶,日子過的很幸福,從來都沒有說過接兩位老人去小住一段時間。這就不說了,後來這對夫婦相繼生病,他一次也沒有回老家看過,還是家裡的其他親戚幫着照顧。
本以為近親之間那份親情是值得信任的,結果,人性的惡根本不會在意情義。
有時候,親人之間就像是有血緣的路人一樣,當你以為親情是值得守護的時候,卻忘了人性的自私。人性是複雜又簡單的,做惡人就是複雜,做善人便是簡單。
人世間,大多數的親情都是血濃于水,互幫互助。親人間的那份感情,能溫暖一個人孤獨的心靈,也能寒了抱有希望的心。
也許有人會問,好心總是得不到好報,那我為什麼還要善良?
林語堂在《京華煙雲》中寫道:“一個人若享真正的福氣,或是人世間各式各樣的福氣,必須有享福的德行,才能持盈保泰。”
智者上善若水,海納百川;仁者高山仰止,厚德載物。人生要活得漂亮,要永遠善良,但你的善良,别忘了要帶點鋒芒。人生是一場遠途修行,不要隻看眼前利益,不懂敬畏與感恩,又怎能獲得幸福人生。
圖片源于網絡,侵權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