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我給女兒買了件粉色外套,而她拒絕了我。這可是她人生第一次這麼對我,我心裡很不是滋味……”一位媽媽說道,眼淚都快出來了。
她補充說:“買衣服的時候,我想着她皮膚很白,穿上去一定非常好看。沒想到的是,衣服買回去之後,她沒穿過一次。以前,給她買粉色的頭繩、玩具、襪子這些的,她也挺喜歡的啊。”
那天,她問孩子:“你不喜歡粉色了嗎?”
“不喜歡。”孩子回答。
“為什麼呢?”
“因為除了粉色,也有很多别的好看顔色我也喜歡,為什麼不能讓我穿别的好看的顔色呢?”這位媽媽有種被冒犯的感覺。
但是仔細想想,女兒說的又何嘗不對呢?
世間漂亮的顔色如此多,為什麼偏要她喜歡粉色呢?
楊瀾也曾碰到過同樣的事,女兒12歲生日的時候,曾很認真地對她說:“媽媽,請你以後不要再給我買粉色的衣服了,我長大了。”
但她覺得很欣慰,覺得這是孩子個性的彰顯,是值得尊重的。
楊瀾和她的女兒
12歲的孩子已經漸漸形成自己的獨立意識,知道拒絕媽媽給自己買的粉色衣服。
其實,就是已經開始懂得拒絕世俗偏見對自己的影響,開始學會走自己的路。
粉色真的是女孩的标配嗎?
在18、19世紀天主教盛行的國家,粉色可是象征着陽剛之氣的。
由于印染技術的限制,粉紅色的染料在當時非常稀缺。人們認為粉紅色是血液稀釋的顔色,所以認為粉紅色象征着鮮血,穿着粉紅色衣服就像是負傷血戰的戰士,使男子看起來更有英雄氣概。
拿破侖麾下的騎兵團,就是穿着粉紅色軍裝,席卷了大半個歐洲。
1918年6月的《女士家居雜志》有文說:“人們普遍認為粉色有堅定、強大的寓意更适合男孩;而藍色則表示更嬌柔、精緻适合女孩。”
粉色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成為了女性的專屬色呢?
那也不過是幾十年左右的事。
20世紀20年代,嬰兒穿粉色或藍色的時尚流行起來,因為這時人們才有能力制造耐洗無毒的染料。各大百貨公司就顔色展開激烈競争,女嬰穿粉色逐漸成為一種時尚。于是,粉紅色從男性的專屬,轉變為女性的代表。
21世紀,色彩心理學研究者Marisa Cohen通過實驗發現:粉色會讓兩個人的互動更親近。也許,這一特質更符合大衆對于女性的賦義。
另外,“明星效應”也進一步加深了大衆對粉色和女性之間的聯系。
美國第一夫人瑪米·艾森豪威爾(Mamie Eisenhower)引導的女權運動,賦予了粉色另一種意義。去除人們對粉色代表柔弱的“刻闆印象”,粉色也可以代表陽剛。
梅米·艾森豪威爾在丈夫德懷特·艾森豪威爾在1953年就任美國總統儀式上,穿了一件鑲有2000多顆人造鑽石的粉紅閃緞公主裙(圖 | 視覺中國)
刻闆印象是如何産生的?
刻闆印象是人們對某個事物的概括、固化的看法。
由于這個世界上的東西太多、太雜,為了給我們的大腦減輕負擔,于是,聰明的人類就采取分門别類的方式,用一個總體的印象概括一個群體,刻闆印象随之應運而生。
與此同時,刻闆印象也給人們帶來一些不利影響,它是偏見和歧視産生的源泉。它通過誇大異質群體間的差異性,産生歧視。通過忽視異質群體成員的個性,簡化或誇大群體的特性,輕易給異質群體貼标簽,産生偏見。
比如:
男孩不能喜歡毛茸茸的玩具;
女孩不能喜歡刀、槍、棍棒;
女孩應該有個女孩的樣子,怎麼能爬高蹿低、坐沒坐相?
男孩就應該勇敢、堅強,怎麼能腼腆内向呢?
男兒有淚不輕彈;
女性應該是溫柔的、情緒化的,應該在家相夫教子、承擔更多家務;
女孩天生就适合學文科;
男孩天生數學好,适合學理科。
還比如:
四川人=能夠吃辣;
廣東人=喜歡吃甜;
東北人=直來直去,純爺們;
福建人=好于漂泊、闖蕩;
……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答案浮現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
如何轉變養育孩子過程中的刻闆印象?
一位年輕朋友說,寒假她在一個蛋糕店做兼職,那裡的蛋糕都非常精緻,其中有一個淋着粉色塗層,上面插着一個粉色火烈鳥擺件。
某天一位女士帶着八左右歲的兒子來,孩子對櫥窗很着迷,對這個粉色蛋糕尤其感興趣。
可是,他的母親皺着眉說:“這麼粉,這是女孩兒才喜歡的東西。”
孩子并沒有什麼顔色屬于什麼性别的刻闆印象,家長們卻在不斷灌輸着。
要知道,火烈鳥是生活在鹽沼地、極其富有生命力的鳥類,家長們卻因為它是粉色,就把它歸類為更具有“女性氣質”的天鵝。
說完這位朋友很難過。
與其說一些女孩不喜歡粉色,不如說她們是不希望别人來定義“美”的統一标準,更不希望自己被“标簽化”,陷入性别的刻闆印象;她們更願意表達真實的自己、追求個性化的人生。
那麼,父母如何轉變刻闆印象呢?
1.擺脫固有的思維模式。
在面臨孩子成長道路上的各種選擇,當父母與孩子的意見發生沖突時,需要及時進行反思。
可以問自己:我的想法是不是有些主觀,沒有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我是不是被刻闆印象所影響了?
如果父母養成每一次面對與孩子觀點對立時刻都進行自我反思的良好習慣,便會經常在恍然大悟中調整自己的思考、行事方式,擺脫固有的思維模式。不僅有利于親子關系的良性互動,對孩子心身健康成長也會影響深遠。
固定型思維模式與成長型思維模式的對比 圖片來源《終身成長》
2.尊重孩子的個性特點。
“貼标簽”原本是一種高效的認識和歸類人和事物的方式,但是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如果父母習慣化的根據孩子的某些特點,簡單粗暴地進行“貼标簽”,那可能會對孩子産生消極影響。
冰心先生曾說過:“要尊重兒童的天性和選擇 ,讓孩子像野花一樣自然成長。”
父母需要在堅持自己的原則和底線的前提下,摸清楚孩子的個性特點,順應孩子的天性發展。
3.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成長問題。
當孩子漸漸長大,他們會形成自己的獨立思想和眼光,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會有一種強烈的獨立的需要。
如果父母還像小時候一樣對待孩子,讓孩子不能獨立自主的處理自己的事情,孩子就可能通過激烈的方式來反抗父母,以此來宣告自己長大了。
電視劇《小歡喜》
父母需要及時調整自己在孩子的生活中扮演的角色,适時把孩子生活的主導權交還給孩子自己。然後成為孩子人生的引導者和建議者。
可以這樣跟孩子說:“小夥子長大了,爸爸有個問題想請教你。”
對姑娘就可以說:“你看,媽媽今天要參加個聚會,穿哪個衣服好看?媽媽需要你參謀參謀。”
用平等溝通的說話方式對待孩子,既會讓他體驗到受到大人尊重的感覺,也會讓他覺得父母很需要自己,這樣親子關系就不容易出現大問題。
真實世界中,并不隻有黑白兩色;特别是在孩子的眼裡,他們的世界本來就是五顔六色、色彩缤紛、充滿樂趣的。
無論男孩還是女孩,父母需要做孩子人生的引導者,教會他們用不同的眼光看待周圍的事物和即将面對的未來。
-END-
作者:M T
編輯:番 薯
設計:昊 昊
(文中所有圖片均來源網絡,侵權可聯系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