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作品和普通作品區别?現在,不管國展、省展,還是市展、縣展,參觀者一進展廳,統統被那些“奇大”的作品所震住而今,喜歡創作“大部頭”的書法家也愈來愈多,三尺算小的,四尺、六尺家常便飯,八尺、丈二嫌不過瘾,動不動就十幾米、幾十米、上百米、以至上千米……以緻衆人驚呼“中國書法邁入了出‘精品力作’的時代”欣賞的喜歡,創作者也大呼過瘾,一拍即合,何樂而不為呢?從而,便有許多“大”作湧現,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書法作品和普通作品區别?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現在,不管國展、省展,還是市展、縣展,參觀者一進展廳,統統被那些“奇大”的作品所震住。而今,喜歡創作“大部頭”的書法家也愈來愈多,三尺算小的,四尺、六尺家常便飯,八尺、丈二嫌不過瘾,動不動就十幾米、幾十米、上百米、以至上千米……以緻衆人驚呼“中國書法邁入了出‘精品力作’的時代”。欣賞的喜歡,創作者也大呼過瘾,一拍即合,何樂而不為呢?從而,便有許多“大”作湧現。
究其原因,其一,心理學理論研究表明,注意帶有很強烈的指向性,一個人在處于注意狀态時強烈地排斥其他事件而有選擇地集中于某一事件。書法創作者正是抓住了欣賞者的這一心理需求,追求“大”:大場面、大氣派、大制作和強烈的視覺沖擊力,這也是展覽效應所至,加強觀者的“有意注意”。其二,迎合市場需求——書法潤格以平尺計算,越大越好,從“大”,顯然是出于市場、“利益”的考量;其三,有創作者認為,隻有“大制作”才見真功夫,才能産生重量級、大師級的大書法家。
前兩種情況能讓人理解:既然現代大型書法展覽空間較大,便于懸挂,不至于讓欣賞者一掃而過,這樣為書法家們提供了縱橫馳騁的“廣闊空間”和“廣闊舞台”,書法家們為跟上時代潮流,“适者生存”,加大尺幅,“鼓而為之”;至于作品大,市場就好,這也不一定,市場有時根本就不買賬。值得懷疑和商榷的可能就是第三種情況了。這種為“大”而“大”的做法,頗似文壇上标榜的“隻有寫長篇的才配稱得上大作家”的謬論如出一轍。
其實,古今中外的藝術實踐早已證明:藝術家成就的大小與其作品篇幅之間根本沒有必然聯系,更不一定成正比。例如,宋代大書法家蘇東坡的《功甫帖》僅九個字,隻兩行和同為宋代大書法家黃庭堅的《研山銘》,都是國寶級的傳世佳作,絕無高下優劣之分。可見書法作品不在大小,隻要合乎“書法”的基本要義,弘揚真善美,能為廣大欣賞者所欣賞,就是好作品。所以,書法作品尺幅的大小,歸根結底隻是“體裁”問題,而不能讓“體裁”成為評判書法作品優劣高下的标準和依據。
書法家創作書法作品,當大則大,當小則小,不要盲目地一味貪大,或一味貪小,搞得很偏激,要完全服從于創作目的和藝術需要。我們的書法展覽主辦方也要注意這個問題。否則,中國書法就背離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根,而走上令人窒息的形式主義。
真正的大書法家,不是因為它的作品大。而是在技藝、匠心、修養上下功夫。正如清華大學校長梅贻琦所雲:“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同理,書法關鍵要有内涵,筆精墨妙、韻味隽永,這才是長久的藝術生命力。(胡代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