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失憶症?你腦海中最早的記憶是什麼?你可以在腦海中想象出當時的場景嗎?那個時候你多大了呢?,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小時候失憶症?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你腦海中最早的記憶是什麼?你可以在腦海中想象出當時的場景嗎?那個時候你多大了呢?
大部分人最早的童年記憶都是在4、5歲的時候,許多人堅信自己記得2歲前的事情,但那大概都是錯誤的記憶,是長大後被父母“植入”的記憶。
研究發現,無論是兒童、成年人還是老年人,他們能記得的最早的記憶大緻發生在3.6歲時。哪怕是7歲的孩子,他們能記得的最早記憶也隻是發生在3歲左右(Van Abbema & Bauer, 2005)。
就好像,我們的人生前兩年發生的事情在腦海中消失了。
(注:圖片來源于網絡,侵删)
這個神奇的現象吸引了衆多學者的研究。在超過一個世紀的探索後,科學家們認為,語言能力、自我概念、神經系統不成熟可能是童年失憶症的主要原因。
沒有語言,記憶就無從談起近一個世紀前,科學家們在研究童年失憶症時首次提出“記憶與語言是不可分割的”(Dudycha & Dudycha, 1933)。在這之後,許多科學家開始研究語言和早期記憶的關系。
在一項實驗中,研究人員要求一群成年人把自己所有兒時的記憶都畫下來。
結果發現,人對于童年不同時期的記憶數量與該時期的詞彙量是成正比的(Waldfogel, 1948)。在兩歲半到四歲半的時候,我們會經曆語言發展一個高峰期。巧合的是,這也是大部分成年人的最早記憶時間(Hayne & Jack, 2011)。
(注:圖片來源于網絡,侵删)
因此,科學家們認為,語言能力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導緻了童年失憶症。
記憶從自我意識開始2001年,生物學家丹尼爾⋅波維内利向世界展示了一段有趣的視頻——
視頻中,丹尼爾給一個三歲的小女孩詹妮弗看她自己的實時視頻。小女孩的額頭上粘着一個貼紙。
丹尼爾問小女孩,你看到了什麼。
小女孩回答說:“我看到了詹妮弗,還看到了一個貼紙。”
頓了一會兒,女孩問,“但她為什麼穿着我的衣服?”
這就是自我意識的發展。作為成年人,我們都知道我是我,能很好地區分他人和自己,但是小時候,我們并沒有完整的自我概念。
(注:圖片來源于網絡,侵删)
科學家通過鏡像實驗來研究自我意識的發展(Rochat, 2003)。研究發現,大約十八個月的時候,我們會知道自己與周邊的他人是有區别的,這是自我意識的開始。
2-3歲的時候,我們看到鏡子裡的自己時,能知道這是自己,但有時又會像詹妮弗一樣感到困惑,感覺這是另一個奇怪的人。這段時間内,我們的自我意識并不穩定。
直到4-5歲,我們才能明确知道,鏡子裡的就是我自己,而且其他人都能看到自己,這就是自我意識的成熟。
自我意識和記憶有着很強的相關性,自我意識的完整可能意味着童年失憶症結束,記事的開始(Howe etal., 2003)。研究也發現,自我意識發展越提前的孩子,越早開始記事(Hayne & Jack, 2011)。
(注:圖片來源于網絡,侵删)
那麼,自我意識為什麼會和記憶有關呢?
這是因為自我意識是一種幫助我們理解和整理經曆的方式(Howe & Courage, 1997)。所以可以想像,在我們連自己是誰都不知道的年紀,我們很難理解外界發生的事情,更别提對它們産生記憶了。
未成熟的大腦,無法回憶的内隐記憶記憶,與任何其他認知功能一樣,需要大腦結構的支持。
成熟的大腦讓我們擁有完備的認知能力,而兒時早期的大腦可能還不夠成熟,不具備儲存情景記憶的功能(Hayne & Jack, 2011)。
(注:圖片來源于網絡,侵删)
我們的記憶可以分為内隐記憶與外顯記憶。
内隐記憶多為無意識的記憶,比如說,刷牙、開車、或者其他你也不知道自己是如何知道的事情,他們都屬于内隐記憶的範疇。
而外顯記憶就是你可以明确記得,能說出來的記憶,比如說,背單詞、回憶過去的一件事情,這些都是外顯記憶的表現。
研究發現,我們在一歲時就擁有了内隐記憶,但直到兩歲之後我們才會有較為成熟的海馬體,才能支持外顯記憶的形成(Newcombe, Lloyd, & Ratliff, 2007)。
按照這個理論,我們在兩歲前也是有記憶的,隻是這些記憶藏在大腦的深處,屬于内隐記憶,無法被喚起。而兩歲之後,當我們的大腦有能力形成外顯記憶時,我們才能記事。
(注:圖片來源于網絡,侵删)
兒時的記憶到底去哪兒了?
科學家們衆說紛纭,上面提到的理論可能都是童年失憶症的部分原因,但是具體的原因是什麼,還未可知。
弗洛伊德曾經解釋道,童年早期的記憶存在,但是被我們的意識抑制了。因為那些記憶充滿了内疚與恐懼,而我們的意識要保護我們免受回憶這些痛苦經曆的折磨(Freud, 1961)。
毫無疑問,如果從科學的角度出發,弗洛伊德的解釋是毫無道理的。但是弗洛伊德的理論或許也在暗示,這份早期記憶的空白可能有着它獨特的意義。
參考文獻
1)Van Abbema, D., & Bauer, P. (2005). Autobiographical memory in middle childhood: Recollections of the recent and distant past. Memory, 13(8), 829-845.
2)Hayne, H., & Jack, F. (2011). Childhood amnesia. Wiley Interdisciplinary Reviews: Cognitive Science, 2(2), 136-145.
Dudycha, G. J., & Dudycha, M. M. (1933). Adolescents’ memories of preschool experiences. The Pedagogical Seminary and Journal of Genetic Psychology, 42(2), 468-480.
3)Waldfogel, S. (1948). The frequency and affective character of childhood memories. Psychological Monographs: General and Applied, 62(4), i.
4)Rochat, P. (2003). Five levels of self-awareness as they unfold early in life. Consciousness and cognition, 12(4), 717-731.
5)Howe, M. L., Courage, M. L., & Edison, S. C. (2003). When autobiographical memory begins. Developmental Review, 23(4), 471-494.
6)Howe, M. L., & Courage, M. L. (1997). The emergence and early development of autobiographical memory. Psychological review, 104(3), 499.
7)Freud, S. (1961). The resistances to psycho-analysis. In The Standard Edition of the Complete Psychological Works of Sigmund Freud, Volume XIX (1923-1925): The Ego and the Id and Other Works (pp. 211-224).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