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馮[píng]翊 [yì]
故秦内史,高帝元年屬塞國,二年更名河上郡,九年罷,複為内史。武帝建元六年分為左内史,太初元年更名左馮翊。
戶二十三萬五千一百一,口九十一萬七千八百二十二。
縣二十四:
高陵 左輔都尉治。莽曰千春。
栎陽 秦獻公自雍徙。莽曰師亭。
翟道 莽曰渙。
池陽 惠帝四年置。嶻㠔山在北。
夏陽 故少梁,秦惠文王十一年更名。《禹貢》梁山在西北,龍門山在北。有鐵官。莽曰冀亭。
衙 莽曰達昌。
粟邑 莽曰粟城。
谷口 九嵏山在西。有天齊公五床山、仙人、五帝祠四所。莽曰谷喙。
蓮勺
鄜 莽曰修令。
頻陽 秦厲公置。
臨晉 故大荔,秦獲之,更名。有河水祠。芮鄉,故芮國。莽曰監晉。
重泉 莽曰調泉。
郃陽
祋祤 景帝二年置。
武城 莽曰桓城。
沈陽 莽曰制昌。
褱德 《禹貢》北條荊山在南,下有強梁原。洛水東南入渭,雍州浸。莽曰德驩。
徵 莽曰泛愛。
雲陵 昭帝置也。
萬年 高帝置。莽曰異赤。
長陵 高帝置。戶五萬五十七,口十七萬九千四百六十九。莽曰長平。
陽陵 故弋陽,景帝更名。莽曰渭陽。
雲陽 有休屠、金人及徑路神祠三所,越巫祠三所。
講解及圖示:左馮翊,這裡的“馮”讀píng,本義是馬跑得快;翊讀yì,意思是輔佐。
左馮翊是漢代三輔(治理京畿地區的三位官員,即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之一。在秦代和漢初,京畿地區的管轄權都歸内史。漢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将内史分為左、右内史。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将左内史更名為左馮翊。
左馮翊同時也是漢代“司隸”所轄的七郡(河南、河内、河東、弘農、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之一。司隸為漢武帝所設,魏晉時稱司州。
西漢司隸的地域範圍
左馮翊在司隸七郡中的相對位置
西漢末的左馮翊下轄24個縣:
1.高陵縣。因境内有地勢高隆的奉政原而得名。治所在今陝西高陵縣城西南一裡。
2.栎陽縣。秦獻公和漢高帝時曾做過都城。治所在今陝西西安市東北閻良區武屯鄉古城村。
3.翟道縣。治所在今陝西黃陵縣倉村鄉。
4.池陽縣。因在池水之陽而得名。治所在今陝西泾陽縣西北二裡。
5.夏陽縣。治所在今陝西韓城市南二十裡西少梁。
6.衙縣。治所在今陝西省白水縣東北南、北彭衙村一帶。
7.粟邑縣。治所在今陝西白水縣西北。
8.谷口縣。因在泾水出山谷之處而得名。治所在今陝西禮泉縣東北五十裡北屯鄉附近。
9.蓮勺縣。治所在今陝西渭南市東北來化鎮村。
10.鄜[fū]縣。治所在今陝西洛川縣東南鄜城村。
11.頻陽縣。因在頻山之南、頻水之北而得名。是關中至北邊的交通要沖。治所在今陝西富平縣東北美原鎮西南古城村。
12.臨晉縣。治所在今陝西大荔縣東朝邑鎮西南二裡。
13.重泉縣。治所在今陝西蒲城縣東南五十裡重泉村。
14.郃陽縣。因在郃水之陽而得名。治所在今陝西合陽縣東南四十裡。
15.祋[duì]祤[yǔ]縣。治所在今陝西耀縣東一裡河東堡。
16.武城縣。又名武平城或光武城。治所在今陝西華縣東北十七裡。
17.沈陽縣。因在沈水之北而得名。治所在今陝西華縣東北。
18.褱[huái]德縣(懷德縣)。縣南有《禹貢》之北條荊山,山下有強梁原。治所在今陝西大荔縣東南。
19.徵縣(征縣)。治所在今陝西蒲城縣西頭鄉避難堡。
20.雲陵縣。因有鈎弋夫人之雲陵而得名。治所在今陝西淳化縣北鐵王鄉南古城村。
21.萬年縣。漢高祖十年(前197年)由栎陽縣分出,與栎陽縣同城而治。治所在今陝西西安市東北閻良區武屯鄉古城村。
22.長陵縣。因有漢高祖之長陵而得名。治所在今陝西鹹陽市東北三十裡。
23.陽陵縣。因有漢景帝之陽陵而得名。治所在今陝西鹹陽市東北四十一裡。
24.雲陽縣。有秦直道通往九原(河套地區)。治所在今陝西淳化縣西北四十裡前頭村北。
根據西漢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人口統計,左馮翊轄區共有人口917822人。其中長陵縣有179469人。
左馮翊各縣的地理方位如下圖所示:
西漢左馮翊屬縣地理方位圖
結合關中平原的地形來看,左馮翊的地緣結構如下圖所示:
西漢左馮翊屬縣地緣結構圖
由圖可知,漢代的左馮翊轄區,主要是關中平原東部的泾河以東、渭河以北、黃河以西的區域。這一區域緊貼京兆尹轄區,向北聯結朔方刺史部(今内蒙古河套地區),是京兆尹的腹心拱衛和防衛北方入侵的屏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