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工具應用?思維工具卡片工具名稱:經典解碼,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解碼工具應用?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思維工具卡片
工具名稱:經典解碼
圖标:
結構:指以名家經典作品為研究對象,通過解碼名家的思維方式和表現形式,啟發兒童創意地解讀或演繹經典作品,進而引導兒童走向自我創造的思維工具之一。從思維發展的角度來看,它又分為三個階段:解碼、模仿、變構。
思維工具運用案例
案例:跟着經典創意寫作
1.廣泛聯結:解碼
經典解碼的第一個層次是運用廣泛聯結的思維方式,破解經典密碼。以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2課《丁香結》的教學為例。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是:閱讀時能從所讀的内容中展開想象。這篇課文是作家宗璞的經典作品,作者沒有被“丁香”這一愁怨的意象所束縛,在丁香鼓鼓的花苞中悟出了一份生命的豁達。那麼,為什麼借助“丁香”這個意象?生命為什麼應該“豁達”?這僅僅是“物”與“志”的關系問題嗎?教師設計了系列學習任務:(1)作者是如何因花悟情的,如何跳脫出丁香愁怨的象征的;(2)收集宗璞其他關于描寫植物的作品,比較所寫植物與志向之間的關系;(3)尋找作者創作的地點,猜測寫作時的心情。
對于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而言,意象和情感是解析的核心。由語詞構成的意象以及意象背後的情感究竟如何理解?這時聯結思維便有了用武之地。以“丁香”這個語詞表達的意象為例。
縱向聯結(由淺入深):
言内之意:植物——意象(憂愁);
言外之意:語境(狹義:個人境遇;廣義:社會語境)
橫向聯結(由此及彼):
傳統詩歌裡的丁香意象;
作者其他作品中的同類意象(紫藤蘿)
兒童運用這樣的思維工具,通過查找資料了解丁香作為植物的形狀和自然特征,開放于暮春時節,容易凋謝,切合傷春之感;通過檢索中國傳統詩歌裡丁香意象的内涵和傳承,了解到最早的詩歌意象丁香是杜甫《江頭五詠·丁香》中的形象,此時尚未與憂愁聯結。直至李商隐《代贈》一詩,丁香開始與“憂愁”相連;從“芭蕉不展丁香結”到“丁香空結雨中愁”,再到現代詩人戴望舒的《雨巷》,作為詩歌意象的丁香便成了“憂愁”“苦悶”的象征。至此,基本實現了對意象語詞的語言解碼。
另一層面,兒童通過研讀宗璞的生平,研究她的其他散文,如《紫藤蘿瀑布》以及本文的原文,通過聯結思維了解到作品創作的個人語境與社會語境,基本實現作品解讀的語境解碼。這樣,通過多層次聯結,兒童經曆并超越文本,走向了文本的總體文化語境,真正實現了經典作品的深度解碼。
2.程序再造:模仿
經典解碼的第二個程序是模仿,即以自己的方式運用經典的“語言”進行模拟重構。對經典的解碼隻是一個起點,要最終實現兒童的自我編碼,還需要一個模仿和變構創造的過程,需要程序性思維來搭建跨越經典的腳手架。
我們以語文四年級下冊習作7的内容《我的“自畫像”》為例做簡要闡述。根據以往的學情分析,兒童在描寫人物肖像時,常常會出現千篇一律的現象。例如,寫女生都是“亮晶晶的大眼睛,粉紅的小嘴,烏黑烏黑的頭發”;寫男生都是“一頭短發,濃濃的眉毛,炯炯有神的眼睛”……描寫無法突出人物外貌的特點和個性特征。因此,在教學時,教師引用經典童詩,打開兒童的思維角度,将兒童在美術課程“經典解碼”的收獲遷移到語文課程中來,喚醒兒童的感受,激發兒童的想象力。首先,展示經典童詩——《畫我》:
用發菜色畫頭發,
用蓮霧色畫鼻子,
用蘋果色畫臉頰,
用玉米色畫牙齒,
還用黑色畫眉毛,
我畫的是高興的我,
我畫的是憂愁的我,
我畫的是害怕的我,
也是厲害的我。
這首詩充滿了奇妙的想象,幾乎沒有直接用表示顔色的詞語來描繪自己的外貌特征,選取了生活中常見的事物,讓頭發、鼻子、臉頰、牙齒的顔色生動形象起來,同時也有形狀上的神似。将抽象的顔色與具體的事物相連,進而産生新的體驗,創造了新穎的獨創性組合,實現了知識經驗的遷移。兒童在分析、觀察後,進行了創意性演繹。有的用櫻花畫嘴唇,有的用星星畫眼睛,有的用白雲畫牙齒,有的用春天的柳枝畫眉毛,有的用小麥色畫皮膚,用絲綢般的河流畫衣服,并配上了靈動而有創意的插畫。
在這裡,兒童模拟這首童詩,根據自己的個性化想象,把詩歌意象與繪畫語言進行了重新組合,在解析的基礎上實現了個性化的模仿重構。
3.自主創造:變構
經典解碼中基于個人方式的解碼模仿,當然還不是經典解碼的最終目的。如果說基于個人方式的解碼重構,還隻是實現了對經典作品的個性化演繹,其基本特征還主要是模仿性的,那麼經典解碼的第三個層次就是在前兩個層次基礎上的變構、創造。
“校園植物詩畫圖鑒”活動基本體現經典解碼的上述特征。活動計劃要求,根據語文教材中的經典植物意象,融合科學、美術等課程的知識,按照季節順序,以“按照經典找植物——按照植物配經典——按照植物創詩文”的活動順序,從理解、演繹到創作,從解碼到變構,實現對“經典”的跨越,實現學習的創意性跨越。
比如,學習《竹石》這首詩歌以後,兒童首先通過在網上查找竹子的資料,翻閱相關書籍,實現“竹”的意象解碼;再去校園内觀察尋找竹子,加深對竹子精神的了解。其次,兒童通過詢問花匠工人,了解校園内花和樹的種植情況,特别是種植“竹”的地點、目的,了解“梅蘭竹菊”花“四君子”的比德傳統,實現“竹”的文化解碼。在對“竹”充分解碼的基礎上,模仿鄭闆橋《竹石》寫一首贊美竹子的小詩或短文,結合自己了解的校園内竹子種植的經曆,實現對“竹”的個性化重構。最後,選擇自己喜歡的其他植物,在附上經典詩文的基礎上,自己創作詩文,并采集葉片标本制作成植物明信片,在學校的“創意館”展出。
變構的過程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創造性。它立足于經典,在聯結思維為特征的解構及程序思維為特征的重構基礎上,充分尊重兒童個性,放飛兒童創意的心靈,在深度解析經典的基礎上跨越經典,實現心智創造性的無限可能。
《中國教師報》2021年02月24日第5版
作者:李筱靜 遲文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