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傳統的戲曲演出,有開台演吉祥戲的習俗。
潮劇開台吉祥戲俗稱“五福連”亦稱“十仙慶壽”,五福即“功名财子壽”,《五福連》不止一出潮劇,它包括《淨棚》《跳加冠》《仙姬送子》《京城會》《八仙慶壽》等五折,寓有祈福、吉祥、祝願的意義。
解放前,不論到哪一個演出點,每個潮劇戲班在每個開場時,《五福連》都是必演的劇目,意在招來吉祥。
其實,在1962年春天之前,并沒有《五福連》這個戲名,而是叫作《扮仙》。十多年來潮汕所有潮劇團多演"廣場戲",亦必須在開場時先演,甚至在戲演出中間插演此劇目,有時應主人的要求,還多次插演,但自解放後到1962年之前,此劇目被認為思想内容屬于封建迷信,而沒有演出。
1962年春天,一貫熱愛潮劇藝術的領導人吳南生同志來到澄海,帶領潮劇院幾位編劇人員進行《續荔鏡記》(《陳三五娘》下集)的劇本整理工作,同時鼓勵潮劇院一團排練《扮仙》這個劇目,在演出之前,藝人們有所研究,認為如依叫《扮仙》,顧名思義,易于直接招來非議。
吳南生同志看了内部彩排之後,根據其内容,提出改名為《五福連》的建議,得到藝人們的贊同而定下來并公開演出。當時《五福連》之名雖定,但因大氣候的影響,各潮劇團還不可能放膽演出,直至改革開放之年,遍城鄉的各演出點,才能逐漸聽到《五福連》的鑼鼓聲。國際潮劇節期間終于正式奠定了《五福連》的思想、藝術地位,命名為潮劇開場吉祥戲。
第一出《八仙慶壽》,演八仙赴瑤池為西王母祝壽,突出一個壽字。其最後結場的舞台畫面還得搭配構成一個 “壽”字。
《八仙慶壽》是《五福連》中出台人物最多的一折。因為此折常加在正劇演出之前,正劇演員一般都在化妝準備演出。這折表演多由戲班的雜角演員串演;過去一些戲班的雜角演員人數少,窮于應付,常因此鬧了不少笑話。潮劇《八仙慶壽》中八位仙人的戲服、冠帽,有固定的色彩配搭,制作精美,這八套服飾,稱為“八川一堂”。
第二出《仙姬送子》,《仙姬送子》取自《天仙配》一段。演仙凡結配的天仙七姐,被逼回歸仙宮後産下鱗兒,于是駕着祥雲下到人間,把嬰兒送與董永。全段表演隻有四句台詞,此折寓意于“福”(俗謂有子有福)。
第三出《跳加冠》。“加冠”也即“加官”。表演者面戴假面具,手執玉笏,像個天官;有人說是财神爺趙公明。其披開手卷上的祝辭有“指日高升”、“恭喜發财”或“合境平安”、“五谷豐登”等,皆視喜慶内容和東道主不同身份而選定。值得一說的是,《跳加冠》是一折向觀衆祝福的吉祥戲,沒有台詞,隻有身段表演。
《跳加冠》 演員所戴面具,藝人稱為“加冠殼”,面具白底笑容,小五绺黑須;面具的背面橫置一藤條,出台時演員以口咬住,因為這段表演沒有唱詞道白,不用開口,更主要的是,過去演出中間,如遇達官貴人莅場,台上演出就停下來,演跳加冠,遇有這種情況,演員把面具咬上,便可出台,演完後,也便于卸下。潮劇這個用口咬住而不是戴上的面具的制作,與京劇完全相同。
第四出《京城會》,演呂蒙正得中高第,接得夫人劉翠屏到京相會。這既緊扣“功名”二字,也體現了大團圓的美好祝願。這折也稱《報三元》,寓意于“祿”。四出之中以這最後一出最為完整,是正戲《彩樓記》中的一小折。
等一下,還有一出呢?
開棚戲《淨棚》是南戲“副末登場”介紹家門或劇情大意的遺留形式,不是一個獨立的戲出,故這全組開台戲也稱為“四出連”,所謂“五福”隻是從這四出中所涵括體現的内容。
《淨棚》潮劇也稱《李世民淨棚》,但依據史實,梨園之祖是唐明皇(李隆基),我國有不少劇種奉唐明皇為戲神,稱為老郎神,因唐明皇在位時,在長安設立左右教坊,管理徘優、歌舞、雜技,并成為獨立的官署;唐明皇非常愛好音樂、歌舞,曾選拔優秀樂師三百人,在梨園親加指導,這些樂師稱為梨園弟子。潮劇舊本李世民淨棚,應系唐明皇淨棚之誤,因為李世民(唐太宗)在位時,尚沒有梨園設置,有一些劇團,已把李世民改為唐明皇。
來源:潮汕生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