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幸孕姐(高級母嬰護理師,擁有本文版權,歡迎分享)
人生在世,應該及時盡孝。父母是給予子女生命的人,人生的大半輩子都在為了他們奔波勞累,作為子女理應盡孝。然而現在很多家庭中不乏不孝順的孩子,為何會這樣呢?
研究發現,家庭是幼兒出生的地方,也是他們最早接觸到的微型社會的縮影。而在家庭關系中,跟孩子接觸時間最長、影響最深的則是父母。所以,父母是決定孩子性格塑造、行為習慣養成、三觀建立的關鍵性人物。如果孩子将來不孝,很有可能就跟父母從小的教養模式有很大的關系,下面三種父母就是在“逼”孩子成為白眼狼——
一、過于溺愛孩子的父母
現在可能獨生家庭比較多,家中就隻有一個孩子,難免會寵愛一點,這是常理之中的事情,可以理解,但是很多父母毫無原則的溺愛可能就會影響到他們身心的健康發育了。
生物學上有一條規律,當某種物質過于濃烈時,感覺就會迅速遲鈍、麻痹,所以孩子長大後變成白眼狼并不是從一出生就開始的,而是因為父母太多的溺愛,導緻他們已經習慣了索取而忘記了付出。
中國老齡科研中心統計,目前我國有一半以上的家庭都存在“老養小”的現象,三成的成年人明明有獨自賺錢的能力卻還要依靠父母為其支出部分或者全部的生活費。而等到父母年老之後,這些索取無度的孩子卻很少主動幫助養老,甚至會要求父母充當免費保姆,幫忙帶孩子、做家務。
正如教育學家卡連柯所說:“一切都讓給孩子,為了他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是父母送給孩子的最可怕的禮物。”每一位中國式巨嬰,不懂孝順感恩的孩子背後,多半藏着一個過于溺愛他們的父母。
根據《親子倫理失範現象大數據分析報告》中指出,長期在父母的溺愛中長大的孩子,往往比較自私自利,一切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換位思考,且性格驕橫乖張,目無尊長。
希望父母能夠正視這個問題,學會有所取舍,學會狠心放手,凡事有度,無論是對自己還是對孩子,都是最好的。
二、不尊敬長輩的父母
有一個名詞叫做“泡菜效應”,意思是說:蔬菜放在臭水中一段時間便會發臭腐爛,而放在辣汁中,則能變成又香又脆的泡菜。
其實,套用在小朋友在家庭的成長模式下,就是說家庭環境對孩子有“浸染”作用,父母的一言一行對孩子會産生深遠持久的影響。如果父母能夠尊敬長輩、孝順長輩,那麼孩子也會跟着模仿并慢慢學會對長輩友善、孝順。
反之,如果父母平時在家就目無尊長,經常對長輩橫眉冷對,孩子長期在這樣的教養模式下長大,将來也容易有意無意的在生活中“重複”父母這樣的行為,将來也不願意孝順父母。
因此,為人父母就要學會言傳身教,時刻銘記自己對孩子有教養義務,是孩子的人生導師。
三、不懂得尊重孩子的父母
現如今,有多少父母喜歡“以愛之名”威脅孩子,“我都是為了你好”、“你不行”、“這件事必須聽我的”……
以上這些可能是很多父母的口頭禅,其實這就是父母的定位偏差,他們将自己定位成創造者,将孩子定位成自己的作品,所以總是希望他們能夠按照自己的想法來做事。然而,孩子是一個獨立的人體,父母過分幹涉,甚至不懂得尊重,可能就會讓其産生怨恨心理。
将來長大之後,好不容易擺脫魔爪,自然不會再去聽從父母的安排,甚至會故意反着來,這在父母眼中或許是不孝叛逆,可是在他們眼中,确是遲來的自由。
因此,建議父母平時多和孩子站在同一個高度,看看他們的世界,尊重他們的需求,不要經常用成人的眼光去要求。
最後送給大家一句曾經在網絡上看到的一段話:愛是一面遼闊光滑的回音壁,微小的愛意被反複回響着、折射着,變成巨大的轟鳴,當付出的愛被接受并珍藏時,孩子終于強烈地感受到了被愛的尊貴和神聖。(lyj)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