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太公,姓姜名尚,是東呂鄉東呂裡人,也就是現在山東省日照市人,他的祖先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封于呂,以封地為姓,故又被人稱為呂尚。
姜太公
姜太公是我國曆史上比孫武和吳起更早的偉大的軍事家以及政治家。傳說他早年從師學藝,70歲才學成下山,投奔商纣王卻不得重用,無奈之下,他在朝歌城中已宰牛賣肉為生。當時商纣王暴虐無道,塗炭生靈,導緻民怨沖天,各諸侯紛紛叛離。西伯侯姬昌笃行仁政,招賢納士,将周地治理得路不拾遺,國豐民富。姜子牙見到此種情景,料定天下以後一定歸周,于是決心投奔西伯侯,輔佐他成就一統天下的大業。
姜太公輔佐西周,使得西伯侯如虎添翼,他協助武王伐纣,牧野一戰,大敗商纣大軍,攻入朝歌,商纣王自焚而亡。武王散盡鹿台錢财給商民,遷九鼎回西岐,開創了西周帝業。天下人都認為西周的興盛強大,是姜太公苦辛福做的結果。
姜太公
但就是這個經天緯地之才,他的出生地卻令後人好生困惑。曾有人說是河南,還有人說是山東。
《史記·齊太公世家》記載他是“東海上人”;《呂氏春秋》裡面說他是“東夷之士”;《戰國策》中則說他是“齊之逐夫”。
漢朝的時候,曾經有人提出姜太公是“汲縣人”。《水經注》中記載“汲城東門北側有太公廟”。 廟前碑刻上說,已故會計太守杜宣,以及縣縣令崔瑗認定太公故裡在汲縣,舊居依然保存着。根據《晉書·束晢傳》裡面記載,西晉太康二年,汲郡人不準到魏王墓,得竹書數車。漆書科鬥文記載了自黃帝到魏襄王2000年的曆史,有魏國《史記》之稱。這些竹簡書,被稱作《汲冢書》,它比《史記》早成書200年,距離周朝更近一些,如果按照此書的說法,姜太公是魏汲縣人,也許更加可信一些。這本書出土第9年,汲縣縣令盧無忌立下了石碑,銘刻下“太公乃汲縣人”的文字,後世的大部分學者也認同此種說法,認為太公就是河南汲縣人。
姜太公
然而元朝的文學家王恽卻不同意這種看法,他認為這是人雲亦雲。既然司馬遷在《史記》中寫明姜太公是東海上人,他祖居呂地,就應該是山東。清朝的學者閻若璩也稱:“太公望出生地在山東東呂鄉。”
那麼對于姜太公出生地産生分歧的原因是什麼呢?後人分析他們把太公故裡和遊寓混淆了,才把大家弄糊塗了。《戰國策·秦策五》裡說太公發迹之前,是商朝戰敗部落的首領,他是棘津人,也就是河南汲縣人,因為不得重用,隻能做一個無用的屠夫。聽說西岐行仁政,西伯侯是個賢明的君主,于是他才離開故鄉,到渭水垂釣,等待伯樂的到來。汲縣才是他的故鄉,那裡現在還有太公廟、太公祠、太公閣,以及太公故裡呂村。
姜太公
《孟子·離婁》,以及《尚書·大傳》都認為姜太公是為了躲避商纣王,于是才遷居東海。當初姜太公曾經投奔商纣王,看到纣王昏庸無道,進行勸谏,觸怒了商纣王,遭到了商纣王的追殺。為躲避商纣的迫害,姜太公很有可能搬到山東海邊去住,本來河南就與山東接壤,相距不遠,姜太公很有可能在山東住過一段時間,但這些也僅僅隻是推測而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