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科技

 > 戰國策簡介和内容

戰國策簡介和内容

科技 更新时间:2024-06-14 13:08:50

近日研讀《戰國策》,以三全本《戰國策》(【西漢】劉向 集錄,中華書局,2012年6月)為主,輔助參考對比了七個注釋版本:

戰國策簡介和内容(對比8個版本戰國策注釋分享)1

【西漢】劉向 集錄,張清常 王延棟 注《戰國策箋注》,南開大學出版社,1993年。

【西漢】劉向 集錄,範祥雍 箋證、範邦瑾 協校:《戰國策箋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西漢】劉向 集錄,諸祖耿 注《戰國策集注彙考(增補本)》,鳳凰出版社,2008年。

【西漢】劉向 集錄,【南宋】姚宏、鮑彪 等注:《戰國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西漢】劉向 集錄,何建章 注:《戰國策注釋》,中華書局,2019年6月。

【西漢】劉向 集錄,【清】顧廣圻 校勘:《戰國策》,福建人民出版社,2020年。

【西漢】劉向 集錄,【明】湯賓尹 精選、【明】朱之蕃 詳注、【明】龔三益 摘評:《戰國策孤白》,崇文書局,2022年。

将這八個版本注釋精選對比後,摘選裡面注釋,對有沖突的注釋部分特别标明。每周更一至兩次(比較費時間,沒法做到日更)。一作分享所用,亦可作為筆記存檔,溫故而知新。(人名、國名、地名都會作下劃線提示,頭條沒有下滑波浪線的選項,書名還是以書名号标注。)部分段落很長,做了分段。


東周策

一、秦興師臨周而求九鼎

興師臨【1】而求九鼎【2】,周君【3】患之,以告嚴率【4】。嚴律曰:“大王誤憂慮,臣請東借救與。”

嚴率,謂齊王【5】曰:“夫秦之為無道也,欲興兵臨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畫【6】計:與,不若歸之大國。夫【7】存危國,美名也;得九鼎,厚實也【8】。願大王圖之!”齊王大悅,發師五萬人,使陳臣思【9】将以救,而兵罷。”

将求九鼎,周君又患之。顔率曰:“大王勿憂,臣請東解【10】之。”

顔率,謂齊王曰:“賴大國之義,得君臣父子相保也,願獻九鼎,不識大國何途之從【11】而緻之?”齊王曰:“寡人将寄徑于【12】。”顔率曰:“不可。夫之君臣欲得九鼎,謀之晖台【13】之下,少海【14】之上,其日久矣。鼎入,必不出。”

齊王曰:“寡人将寄徑于。”對曰:“不可。之君臣欲得九鼎,謀之于葉庭【15】之中,其日久矣。若入,鼎必不出。”王曰:“寡人終何途之從而緻之?”顔率曰:“弊邑【16】固竊為大王患之。夫鼎者,非效醯壺醬甀【17】耳,可懷挾提挈【18】以至者,非效鳥集烏飛、兔興馬逝【19】,漓然【20】止于者。昔之伐,得九鼎,凡一鼎而九萬人挽之【21】,九九八十一萬人,士卒師徒【22】,器械被具【23】,所以備者稱此【24】。今大王縱有其人,何途之從而出?臣竊【25】為大王私憂之。”

齊王曰:“子之數來者,猶無與耳【26】。”顔率曰:“不敢欺大國,疾定所從出,弊邑遷鼎以待命。”齊王乃止。

【1】:《太平禦覽》卷七百五十六引“臨”作“于”。

【2】:趙與旹(shí)《賓退錄》卷五:“東周策首章書秦臨周求鼎事,鼎實在西不在東也。豈周王在東,古東周君猶能挾天子以制命欤?不然則錯簡也。”

《左傳》春秋桓公(魯桓公)二年,臧哀伯曰:“武王,遷九鼎于洛邑”。

《史記·周本紀》:“成王使召公(shào)(官名)複營洛邑......卒營築居九鼎焉”。

這段關于九鼎的注釋,說明九鼎在周天子居住的西周王城内,此篇又是東周篇,所以有錯誤。關于文内周君的身份,争議頗多。加上此文多為杜撰,不作深究。

【3】:姚宏:“周顯王,《春秋後語》”。

呂祖謙《大事記》據之,列于顯王三十三年。曰:“注據《春秋後語》:‘周顯王齊宣王也’”。

蘇轍《古史》卷五則系與王赧(周赧王)

周君和齊王身份有争議,沒法判斷誰對誰錯,不做深究。

【4】:姚宏:“,名也,當如字。或雲力出切。《後語》注”。

鮑彪:“嚴率,周人”。

王儉《譜》雲:‘顔出自伯禽支庶,食采顔邑,因氏焉’”。

真卿《尚書譜》雲:“未知儉何所憑,故當依圈、葛二家及舊譜為定”。

大概說明這個嚴可能是他的氏,先祖被分封在顔邑,所以用嚴作為氏。顔真卿的觀點是無從考據他這說法來源,不宜采納。

【5】:姚宏:“齊宣王,《春秋後語》”。

鮑彪:“齊王”是“闵王”

周君和齊王身份有争議,沒法判斷誰對誰錯,不做深究。

【6】:畫(畫)原作盡(盡)。

姚宏:“,一作‘畫’(畫),作‘盡’(盡)”。

鮑彪:“畫,畫其心思,計,猶謀”

金正炜:“《左傳》(魯哀公)二十六年傳:‘(魯哀公)請六子畫’。杜注:畫,計謀”。

于鬯:“按後策雲‘為公畫陰計’。則‘畫’、‘計’二字連讀亦通”。

繁體字的畫和盡相似,按照原文意思應該是“畫”(畫)而非原本的“盡”(盡)。

【7】:讀音:fú,語氣詞,用于句首,以提示下文或對某事進行判斷(《古代漢語詞典》)。

【8】:實(實)原作寶(寶)。

彭翔生:“按次與上句‘美名’對舉成文,自以‘實’字為是。據鮑本作‘寶’,知舊本皆然,而姚氏重校殆據晁(以道)本所改。”

《戰國策·秦策一·司馬錯與張儀争論與秦惠王前》:“是我一舉而名實兩附”。

《戰國策·秦策四·說秦王曰章》:“是有毀之名,無得地之實也”。

《史記·魯仲連傳》:“此兩計者,顯名厚實也”。

古文内,名和實二字連用的情況非常多,說明這麼應該是實(實),而非寶(寶)。

【9】:鮑彪:“陳臣思,即後田臣思。凡皆是公族”。

《史記·田完世家》。田臣思索隐《戰國策》作“田期思”,紀年謂之徐州子期,蓋即田忌也。

錢大昕《二十二史考異》:“’臣‘當作’‘頤(去掉右邊頁,異體字,打不出來),音‘怡’,與‘期’音相近。”

高誘 注《戰國·策齊策》:“田臣思臣。‘臣’亦當作頤(去掉右邊頁,異體字,打不出來)”。

陳完(前706年-?),妫姓,陳氏,名完,陳與田古音相同,入齊國後,又改為田完,為陳厲公之子,歸附齊國,為大夫,谥敬仲,是田齊的始祖及田姓得姓始祖。

文字内的田臣思就是田忌(陳完的後人),陳、田二字古音相同。田臣思的臣應該作頤(去掉右邊頁,異體字,打不出來)。

【10】:鮑彪:“東之,解免之”。

求助齊國,幫忙解決這個困境。

【11】:鮑彪:“問其路所從出”。

這個倒裝句,從何途之而緻之齊。從哪條路走到齊國。

【12】:鮑彪:“《禮》(《周禮》)‘遂(農田)上有徑(田間的水溝),洫(田間的水溝)上有塗(道路)。徑,步道也。寄徑,猶言假塗’”。

《史記》:魏惠王三十一年徒大梁,自後亦稱

這段講的是,準備向魏國借道運九鼎至齊國。

【13】:《太平禦覽》卷七百五十六引:“晖”作“潬”,注雲“徒旱切”(古時的發音)。

鮑彪:台名“晖”。

【14】:顧觀光:“《元和志》引《戰國策》,亦作沙海。又雲:‘沙海在汴州開封縣北二裡’”。

鮑彪:“《九域圖》開封沙海,引此”。

大概介紹了沙海的位置,就是古時開封城的北面。

【15】:姚宏:“《後語》作‘章華之庭’。注雲:‘《徐廣》曰:‘華容有章華亭’’”。

金正炜:“按“葉”當作‘華’。‘章華之庭’省稱‘華庭’,猶《楚策》之言‘章庭’。《秦策》‘華陽君’,《趙策》作‘葉陽君’。《史記·範睢傳》作‘華陽君’。徐廣曰:‘華’(華)一作‘葉’(葉)。《漢書·劉向傳》亦作‘葉’(葉)。二形相近,易以緻誤導”。

葉和華的繁體字相近,所以很容易弄錯。

【16】:弊邑:本國的謙稱呼。弊通蔽。

【17】:醯:xī,醋。

姚宏:“甀”(chuí)一作“瓿”(bù),小口罐子。

甀,查了《古代漢語詞典》、《王力古漢語詞典》,都念chuí,目前念zhuì。

【18】:懷:懷揣。挾:手拎。挈:胳膊夾着。

【19】:姚宏:“馬逝,作凫逝”。敦煌本《後語》此句作“兔興凫逝”。

鮑彪:“并喻其輕快”。

行容輕快,借來說明運輸鼎的過程。(曾、集都是姚宏引用《戰國策》版本)

【20】:鮑彪:“《集韻》:‘滲流貌’”。

橫田惟孝:“漓然,流通無壅塞之貌。《甘泉賦》:‘漓乎滲漉’。”

主要用流水樣子,形容速度很快。

【21】:鮑彪:”挽,引也”(牽引)。

【22】:鮑彪:“士,一人也。二千五百人為師。徒,步行者”。

吳師道:“《左傳》注:‘步卒七十二人,甲士三人。又:‘百人為卒’。徒,衆也。此士卒師徒,亦大概言之耳’”。

這段意思,除了八十一萬人外,還需要很多人配合。

【23】:鮑彪:“械,器之總稱。被(pī)具,士卒所服用之具。”

【24】:吳師道:“稱此者,彼此均等,猶史(《史記》)言他物稱'是'。謂士衆赍械具備挽鼎之役者,又且八十一萬也”。

【25】:鮑彪:“‘竊’作‘切’”。

【26】:鮑彪:“言許之而實不與也”。猶:依然。不與:不給。

關于本文真實性的批注:

洪邁《容齋随筆》卷九雲:“《戰國策》首載此事,蓋以為奇謀,予謂此兒童之言而。争戰雖急,要當有信。今一給齊可也,獨不計後日諸侯來伐,誰複肯救我乎?疑必無事,好事者飾之耳。故《史記》、《通鑒》皆不取。”

陸深雲:“之問鼎,本以窺,不可謂無。但嚴率至齊請救與卻鼎事,則似好事者飾之。且文太操縱為不類。而中間寄徑與楚,尤可疑也。”

上面都表達了對這件事的懷疑:

1、寫得有點兒戲,疑似有人僞造;

2、雖然這次糊弄過去了,但下次諸侯來犯,還有誰會救援;

3、中間借道楚國回齊國這段,非常可疑。

工程量實在浩大,慢慢更新,溫故而知新。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科技资讯推荐

热门科技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