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犬狗有別
原甲骨片高15mm,寬14mm,龜腹甲殘片,顔色土黃。甲骨文單字寫作“
”,從犬從丩,識為“狗”,丩在犬腹下,金文同。殘片僅存一字。
《說文》“犬,狗之有縣蹏者也。象形。孔子曰:‘視犬之字如畫狗也。’”《說文》“狗。孔子曰:‘狗。叩也。叩氣吠以守’”
《說文》:“丩,相糾缭也。一曰:瓜瓠結丩起。”
犬,《爾雅·釋畜》:“未成豪,狗。” 郝懿行《爾雅義疏》:“狗,犬通名,若對文則大者名犬,小者名狗。”又:家畜名。俗稱狗。為人類最早馴化的家畜之一。聽覺、嗅覺靈敏。性機警,易于訓練。品種很多,按用途可分為牧羊犬、獵犬、警犬、玩賞犬以及挽曳犬、皮肉用犬等。
世人以“狗”“犬”并稱,以“狗”為“犬”之俗名,實不辨其細微也。段玉裁注雲:“有懸蹏者謂之‘犬’,叩氣吠謂之‘狗’,皆于音得義。此與後蹄廢謂之‘彘’,三毛聚居謂之‘豬’,竭尾謂之‘豕’,同明一物異名之所由也。《莊子》曰:‘狗非犬。’司馬彪曰:‘同實異名。’夫異名必由實異,君子必貴遊藝也。”“蹏”即“蹄”。王世襄〈獾狗篇〉也說:“十八個腳趾的為‘狗’,二十個腳趾的為‘犬’。犬在後腿上比狗多兩個不著地的腳趾,名曰‘後撩兒。’”(見《中國文化》第九期,頁194)可見二者界說之細。
關于“犬”“狗”區别之“縣蹏”一詞,通常有兩種解釋,一說:“犬,狗之有縣蹏者也。象形。”“縣”,“懸”之本字。“蹏”古同“蹄”。“懸蹏”指狗在路邊翹起一隻後腿撒尿;另一說:犬在後腿上比狗多了兩根不著地的腳趾頭,北京話叫做“後撩兒”,即指“懸蹏”。
以往發現的甲骨文中沒有“狗”字的,祗有“犬”字。書法家平時書寫甲骨文通常祗能以“犬”字代替“狗”字。也就是說,在甲骨文“十二生肖”中,肖狗者祗能屬“犬”而非“狗”。
此甲骨文“狗”字是目前發現的唯一一枚寫在甲骨片上的,颠覆了學者們慣常認為甲骨文沒有“狗”字的說法。
在《殷墟新出土青銅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合編)一書中,收錄了一組2005年春出土于安陽範家莊村東4号墓中的青銅器,有鼎、簋、爵、卣等,均鑄有“甯狗”字樣銘文。
下圖為青銅簋局部銘文照片:
部分青銅器上的金文“狗”字拓片:
甲骨文犬、狗、狐的異同:
此片甲骨文的趣事:幾年前在古玩市場藏友手中見到它,僅知是犬科動物或與動物有關的字,比較少見,就買了回去。閑時翻查甲骨文字典,祗見有狐、狽等字,并無此字,自知罕見。但因古文字知識知之甚少,也查到了丩旁,卻仍不識此字。直到2011年有一天,同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從事考古和古文字研究工作的孫亞冰夫婦位寒舍做客,鑒賞筆者收藏的甲骨文,我伺機将此字就教。孫博士一眼就釋出是狗,并說《殷墟新出土青銅器》一書中即有此金文。我将書翻開對照,果然神肖酷似,同出一轍!當即茅塞頓開,欣喜異常!自此也結束了古文字中甲骨文無狗字的曆史,了卻了百餘年來甲骨學界的一樁懸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