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滑縣從加強培育、優化環境、引領緻富等方面入手,着力加強鄉土人才隊伍建設,着眼于農民企業家、回鄉的大中專畢業生、農村種植高手、養殖能人和能工巧匠,将這些常年活躍在生産一線,對鄉土滿懷深情的“領頭雁”,當成鄉村的“金種子”來培育,激發其創新創業活力,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動力和支持。
培育提能,助鄉土人才“提檔升級”
鄉土人才大多來源于生産一線,實踐經驗豐富,但理論水平普遍不高、技能提升空間不足,在推動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中作用發揮受限、示範帶動乏力。該縣将鄉土人才培育納入整體人才培育長期規劃。
一是認真調查組建“鄉土人才庫”。縣委人才辦下發《關于加強鄉土人才隊伍建設助力鄉村振興的通知》,分四個類别認真統計全縣鄉土人才資源,按照“縣委人才辦統一管理,一鄉一庫,一村一冊,一人一檔”的原則,建立“鄉土人才庫”,目前入庫鄉土人才3655人,為鄉土人才的管理培養打下了堅實基礎。
二是多部門聯手進行“提能”培訓。2016年以來,縣委人才辦牽頭協調文化、衛生、農業、科技、畜牧等部門,針對不同類型鄉土人才特點,開展大規模、多元型、差異化培訓,全面提升鄉土人才的科學素質、職業技能和創新創業能力。每年組織46名縣管專家分成4個專業小組深入到各鄉鎮,對鄉土人才開展專業技能培訓;每年組織開展“人才服務基層‘四個一百’活動”,農業、林業、畜牧系統的400名技術專家深入生産一線對5600多名種植養殖類鄉土人才進行“手把手”培訓;縣人社局牽頭通過培訓機構對鄉土人才開展技能培訓12000人次,創業培訓1206人次;各鄉鎮結合鄉土人才實際需求,采取外聘專家指導、實地考察等方式組織鄉土人才學習培訓11000多人次。
三是“四輪驅動”提升鄉土人才素質。即:采取組織“引”,黨員“幫”的方式,把符合入黨條件的鄉土人才及時吸納到黨内;把年紀輕、素質好、懂經濟的黨員鄉土人才,納入農村後備幹部人選;把緻富能力強、群衆公認的黨員鄉土人才,選拔到村級班子中來;把群衆威信高、帶富能力強的黨員鄉土人才培養成村黨組織書記或村委會主任。2016年以來,全縣共有500名優秀鄉土人才加入黨組織,有3057名鄉土人才進入村後備幹部庫,今年的村兩委換屆工作中,66名鄉土人才擔任村主要幹部,260名鄉土人才在村“兩委”中擔任職務,在推動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了示範帶動作用。
優化環境,為鄉土人才“助跑加油”
鄉土人才的成長,離不開優質高效、便捷順暢的服務環境。該縣不斷優化鄉土人才發展的政策環境、服務環境和社會環境,充分激發鄉土人才的創新創造活力。
一是優化服務環境。在縣便民服務中心開辟鄉土人才創業手續大項目審批“綠色通道”,為鄉土人才創業提供 “項目評估、開業指導、專家咨詢、小額貸款擔保”等創業服務,重大創新型項目派專人跟蹤服務辦理相關手續。
二是優化政策環境。鄉土人才創辦的實體,發生的物管、衛生、房租、水電等費用,3年内給予不超過當月實際費用50%的運營補貼,年補貼最高限額10000元;返鄉大中專學生初創企業,可以申請5000元的一次性開業補貼;經縣人社、财政部門認定,優秀創業項目可給予2至15萬元的項目補助;自主創業,貸款最高額度統一調整為10萬元。2017年,出台了《滑縣專利獎勵資金管理辦法(試行)》,開展專利獎勵,對授權的國家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外觀設計專利每件分别獎勵專利發明人3萬元、0.5萬元、0.2萬元。
三是優化社會環境。為了讓鄉土人才社會上有地位,縣委人才辦、人社局、農業局、工會、科技局等單位已先後組織開展各類評選表彰活動12次,包括:優秀農村實用人才評選3次、優秀科技創新人才評選1次、優秀發明人評選1次、大工匠評選1次、優秀高技能人才評選2次、優秀專業技術人才評選4次等,共評選表彰農村生産能手、經營能人、能工巧匠、民間藝人等優秀鄉土人才160多名;文化部門評選推薦126名鄉土人才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其中國家級傳承人4名,省級傳承人19名,市級傳承人17名,縣級傳承人86名。縣電視台TV2着力打造我縣鄉土人才宣傳推介平台,采用紀實手法,在新聞欄目《民生直通車》中,展現鄉土人才幹事創業風采,先後對滑縣馮氏“清宮禦繡”第七代傳人馮永麗、“故道家紡”秦素軍、“木版年畫”韓建峰等一批優秀鄉土人才的感人事迹進行了專題采訪報道,在全社會營造了重視鄉土人才、保護鄉土技藝的濃厚氛圍。
引領緻富,讓鄉土人才“大顯身手”
優秀鄉土人才的作用不隻在于創新創造,還在于示範引領和輻射帶動。
一是‘公司 基地 農戶’模式。秦素軍是鄉土人才引領群衆緻富的典型代表,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2005年,在縣委人才辦指導下,秦素軍為老粗布注冊了“故道家紡”商标,并成立了滑縣故道家紡粗布有限公司,以公司 基地 農戶的形式進行生産。從事粗布加工的農戶從最初的張營、胡營、妹村等村莊,逐漸輻射到慈周寨、老廟、桑村等三個鄉鎮的幾十個村莊,帶動數百個農戶緻富。目前,公司有傳統木質織布機500多台,員工達1500多人。公司不但在我省鄭州、安陽、濮陽等地設立了30個經銷點,而且在山東、廣東、上海等省、市也建起了加盟店。“故道家紡”老粗布已走出偏僻鄉村,正在全國各地展示它的藝術形象和文化魅力。
二是成立傳統技藝協會。在鄉土人才聚集地建立協會,加強鄉土人才相互之間的聯系和交流,協會内部建立産、供、銷等服務小組,構建完善的服務體系。例如:張存有是省級非遺項目道口燒雞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省特級燒雞技師,牽頭成立了道口燒雞協會,目前燒雞協會會員單位有300多家,從業人員20000多人,道口燒雞産業化發展呈現蓬勃生機。另外,還有白道口鎮電線電纜協會、服裝加工協會、紡織業協會等傳統技藝協會等。目前,全縣已成立各類傳統技藝協會27個,263名鄉土人才在協會中發揮主導作用,成為引領群衆緻富的重要平台。
三是成立農業技術合作社。種植和養殖類鄉土人才發揮自身特長,牽頭領辦農業和養殖業合作社3834個,其中,省級示範社16個,國家級示範社7個,會員總數達到12000餘人,帶動54000多戶群衆走上了創業緻富之路。例如:八裡營鄉“綠夢合作社(甜瓜種植合作社聯社)”為國家級示範社,聚集了洋香瓜種植鄉土人才600多人,形成了全國知名的2萬畝洋香瓜種植基地;今年5月18日,縣政府牽頭在該鄉成功舉辦了“首屆全國甜瓜供應鍊峰會暨2018年滑縣甜瓜節”,促進了種植、收購、存儲、加工、銷售、流通等供應鍊環節等深度融合,産品遠銷全國二十多個省市地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