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經濟的發展?來源:人民日報 今年初,英國《經濟學人》雜志刊發題為《外層空間為植物育種家提供獨特優勢》的文章表示,“誘變育種所獲得的新性狀,其商業價值和收益潛力極為可觀”文中提到,一家名為“星際綠洲實驗室”的航天技術公司計劃開辟航天育種的商業路線,将一批種子送到國際空間站進行實驗,并由宇航員在太空完成播種和收獲,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太空經濟的發展?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來源:人民日報
今年初,英國《經濟學人》雜志刊發題為《外層空間為植物育種家提供獨特優勢》的文章表示,“誘變育種所獲得的新性狀,其商業價值和收益潛力極為可觀”。文中提到,一家名為“星際綠洲實驗室”的航天技術公司計劃開辟航天育種的商業路線,将一批種子送到國際空間站進行實驗,并由宇航員在太空完成播種和收獲。
“送上太空後返回的種子,隻要有一粒好的種子繁殖下來,可能就會對人類有巨大貢獻。”幾十年來,中國航天育種為人類豐富種質資源和種子創新貢獻了重要智慧成果。1987年8月,我國第九顆返回式衛星首次搭載水稻、辣椒等農作物種子,開啟我國農作物種子的太空之旅。2006年9月我國“實踐八号”衛星成功發射,是迄今全世界唯一一顆專門用于農業育種目的而發射的返回式衛星。載人航天工程實施以來,曆次飛行任務都安排了農作物種子搭載實驗。近年來,中國在空間誘變機理機制的基礎研究領域獲得重要進展,在種質資源創新、育成品種數量、新品種推廣面積等方面均有突出表現。
航天育種是誘變育種的一種,主要借助空間環境中的宇宙高能射線、微重力和複雜電磁環境的複合作用,導緻植物基因組發生變異。基因突變後的種子返回地面,再篩選出能夠穩定遺傳的有益變異,就成了新的種子資源或新品種。與傳統育種相比,航天育種的變異概率高、幅度大,可在相對較短時間内創制出具有突破性性狀且擁有自主知識産權的基因源。目前我國10餘個具有抗稻瘟病基因的華南水稻新品種,以及産量位于第二位的高産小麥“魯原502”都是出自航天育種。
以往的航天育種都是利用航天飛行主任務的載荷餘量,以不定期“搭車”的形式開展實驗,搭載資源有限。為了提高獲得突變體的數量,搭載種子的數量要滿足基礎實驗量:像蔬菜、草類等體積小、重量輕的品類,搭載種子數量需要在千粒左右;如果是大豆等重量和體積較大的品類,則至少搭載百粒以上。“艙位”有限的情況下,出征太空的種子要經過嚴格選拔,不僅需要在純度、淨度、水分、發芽率和活性等方面滿足高要求,還要保證基因純合,避免後代出現性狀分離的情況。
目前,中國通過國審和省審的航天主糧育種品種超過300個,育成的蔬菜水果花卉新品種700多種,累計推廣種植面積超過280萬公頃,增産糧食約16億公斤,創造直接經濟效益産值2400多億元。在國際空間站上,全球也有多個受商業公司支持的育種項目,如百威公司開展的太空微重力條件下啤酒大麥發芽研究,塔吉特公司資助的太空棉花項目等。良好的市場反饋,可觀的發展前景,令航天育種吸引着農業、林草、醫藥科研院所和種業企業的廣泛關注與參與。
未來,相信随着各國航天事業的進步,人類會将更多地球植物種子帶到太空,甚至打造出“太空綠洲”,為促進全球農業發展、應對氣候變化、保護生物多樣性提供新方案。
(作者為航天育種産業創新聯盟秘書長,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原航天生物總工程師 趙 輝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