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家孩子玩手機成瘾,怎麼說也不聽,該怎麼辦?”這樣的提問,幾乎在每個教育博主的視頻和文章底下,都屢見不鮮。
可見「手機」已然成為現代父母的一大“天敵”。
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他們開始有主見,有想法了,父母如果隻是沒收手機,強行規定玩手機的時間,往往會适得其反,在你不在的時候,他會玩的更兇。
其實這個問題沒有那麼複雜,孩子隻是需要明白玩手機将會給他帶來什麼。
就像三歲的孩子,不肯刷牙,有的家長會強行幫他刷,或者買各種牙刷,讓他有新鮮感。但最好的方式是,跟他一起看一些科普故事,繪本,讓他明明白白看到不刷牙,會導緻的後果。孩子才會有動力想要刷牙。
那麼針對青春期的孩子,父母一定要避免說教,把他當成一個成年人去和他平等的聊天,在聊天過程中,讓他逐漸轉變觀念,讓他從自己的内心生出改變的動力。
簡單說就是不要從行為入手,要從心理動機入手。
一、
那麼說到玩手機的壞處,很多父母可能會說,玩手機損傷視力,會導緻近視,孩子可能認為,近視可以戴眼鏡,也沒什麼。
你說玩手機會影響學習,有的孩子可能本身就不喜歡學習,所以這個對他來說,也無關緊要。不能真正激發他的動力。
但無論孩子是否喜歡學習,每個孩子内在都是積極向上的,都不希望自己的未來是暗淡無光的。
所以,你必須給孩子說清楚下面這一點。
“所有電子産品,社交媒體,所有的遊戲,所有能讓你樂在其中,忘記時間的東西,都是資本家用來固化低産和中産階級的工具。”
孩子如果不信,可以讓他去生活中觀察一番,畢竟事實勝于雄辯。
坐飛機的時候,去觀察一下什麼樣的人在看書?什麼樣的人在打遊戲?新的手機,遊戲一出來,主力購買人群是哪些?這些人在公司的職位都是什麼?以及一些比較成功的人,他們業餘愛好是什麼?等等。
如果孩子真的去觀察了,他們會自己得出結論。
二、
1995年的世界精英會議中,基于全球經濟中的“二八定律”,如何讓那80%的人“聽話”,會上有人提出了著名的“奶頭樂理論”。
即借助娛樂的方式,讓人們沉浸在肥皂劇,偶像劇,真人秀等大衆娛樂,以及網絡遊戲,網絡暴力,無休止的口水戰等方式。
以此來讓生活辛苦的大衆不知不覺在“戲奶頭”中樂不思蜀,從而增加社會對于不正統通俗文化的寬容度。
當娛樂占用了人們大多數時間,人們将喪失專注力,思考力。
這可謂一劑麻醉劑,讓沉迷的人繼續沉迷,清醒的人繼續清醒。
人與人之間的差距,階層與階層之間的差距繼續拉大。
也是我們現在經常聽到的“階層固化”。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在這個人人擁有手機,離不開手機的年代,作為引領技術發展,科技進步的開路人,卻會堅決限制自己的孩子用手機。
世界首富比爾蓋茨,在一次美國NBC的訪談節目《今天》中,坦言:我會限制孩子玩手機,孩子13歲時,才能擁有自己的手機。
“iPad之父”喬布斯,在一次采訪中被問到:你的孩子應該很愛ipad吧?喬布斯卻回答:他們沒有ipad,我們限制孩子在家使用電子産品。
不僅如此,矽谷很多高層工程師都不讓自己的孩子接觸智能産品。
那麼作為普通人的我們,真的要選擇在手機裡沉淪,在漫天的信息中迷失自我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