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滄浪亭記清秋古詩

滄浪亭記清秋古詩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30 13:29:12

滄浪亭記清秋古詩(江流日夜變秋聲)1

江流日夜變秋聲

——詠秋聲古詩詞賞析

王傳學

在古詩詞中,秋天還有一種意象是秋聲。秋聲,是秋氣作用于大地所産生的一種特殊的聲響。反映在古詩詞中,它是詩人對于秋天的特殊情感體驗。

宋代文學家歐陽修在《秋聲賦》裡,對秋聲有着生動的描寫:

初淅瀝以潇飒,忽奔騰而砰湃;如波濤夜驚,風雨驟至。其觸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鐵皆鳴;又如赴敵之兵,銜枚疾走,不聞号令,但聞人馬之行聲。

作者用一連串的比喻,把難以捉摸的秋聲變得具體可感。作者通過描寫秋聲由“初”起到“忽”至,再到“觸于物”,寫出了由遠而近、由小到大、憑虛而來的撞擊物體的秋聲夜至的動态過程,形象地表現了秋聲變化的急劇和來勢的猛烈。

在古詩詞中,以秋聲為意象的詩句有很多:

樹樹秋聲,山山寒色。

(北周•庾信《周谯國公夫人步陸孤氏墓志銘》)

秋天西風勁吹,草木零落,是一種肅殺的秋聲。

萬葉秋聲裡,千家落照時。

(唐•錢起《題蘇公林亭》)

在夕陽西下時,萬樹落葉的沙沙聲,是一種蕭瑟的秋聲。  

秋聲萬戶竹,寒色五陵松。

(唐•李颀《望秦川》)

千家萬戶的竹林被風搖動的簌簌聲,是一種蒼莽的秋聲。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對秋聲體察細微,有獨特的感受:

遠壁秋聲蟲絡絲,

入檐新影月低眉。

床帷半故簾旌斷,

仍是初寒欲夜時。

(《舊房》)

寫遠處牆壁傳來的蟲聲絡繹不斷,這是初秋靜夜的秋聲,有一種閑适清靜的感覺。

再看他的《早秋獨夜》:

井梧涼葉動,鄰杵秋聲發。

獨向檐下眠,覺來半床月。

水井旁邊種着一棵梧桐樹,每當風吹過時,總會發出“沙沙”的響聲。天氣涼了,鄰居在準備過冬的糧食,傳來杵臼發出的陣陣秋聲。詩人獨自在屋檐下睡眠,半夜醒來,隻見月光灑滿了半邊床上。這風吹梧葉及杵臼傳來的陣陣秋聲,透露出濃郁的初秋氣息。

唐代詞人溫庭筠對秋聲的刻畫細緻入微:

玉爐香,紅蠟淚,偏照畫堂秋思。眉翠薄,鬓雲殘,夜長衾枕寒。

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

(《更漏子》)

“玉爐香,紅蠟淚,偏照畫堂秋思。”眼前有爐香袅袅升起,有蠟淚滴滴垂下,一懷秋思托付在近處的兩個景物上。“眉翠薄,鬓雲殘,夜長衾枕寒”,眉上點翠妝薄,鬓雲已亂,不妨睡覺去吧。但是,秋意浸潤,漫漫長夜,枕頭和錦被都是凄寒徹骨的,長夜無眠。“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一葉葉,一聲聲,隻有愁深似海的人才能一點一點地聽見,也隻有愁深似海的人才能一聲聲地數到天明。這雨落梧葉一滴一滴的秋聲,成為深秋最典型的意象。

南宋詞人張炎的《清平樂》,也是從梧葉感知到秋聲:

候蛩凄斷,人語西風岸。月落沙平江似練,望盡蘆花無雁。  

暗教愁損蘭成,可憐夜夜關情。隻有一枝梧葉,不知多少秋聲!

此詞上片寫秋意。候蛩(即蟋蟀)的哀鳴,西風的衰飒,秋月的清冷,秋江的澄淨,無雁的蘆花,一幅蕭殺的秋曉圖。從中,人們不難觸發出一股悲傷憂愁的共鳴來。詞人選景立意頗為新穎:寫秋寒,不言西風呼嘯,而言候蛩凄斷;寫秋感,不言愁字,而言蘆花盼雁。既含蓄又有美感,表現出詞人深厚的功力。

下片道出無限秋愁。蘭成,南朝梁時詩人庾信的小字,後其被北方政權所俘。默默愁煞的庾信,可憐夜夜脈脈含離情。隻有那一葉梧桐悠悠飄下,不知寄托了多少悲涼秋聲!詞人言梧葉而寫一枝,正是更加形象地表現出人物的孤苦寥落,刻畫人物入木三分。詞中借庾信之事道出人間道不盡的悲歡離合,借梧葉之孤表達出人世的孤苦蒼涼。最後兩句寫梧葉秋聲,極具概括性和藝術性,成為傳世佳句。

“隻有一枝梧葉,不知多少秋聲!”雨打梧桐點點愁,不知秋聲幾多重!這是一種為國破家亡而發出的感慨至深的悲愁的秋聲。

再看元代散曲家徐再思的小令《水仙子·夜雨》:

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三更歸夢三更後。

梧桐葉搖出的每一聲秋風,都讓人感到濃濃的秋意;芭蕉葉上的每一滴雨聲,都讓人感到深深的愁情;夜裡做着的歸家好夢,一直延續到三更之後。三更不寐,就是因為這樣的秋聲讓人意亂心煩……

清代詩人王士禛的《江上》寫道:

吳頭楚尾路如何,

煙雨秋深暗白波。

晚趁寒潮渡江去,

滿林黃葉雁聲多。

吳頭楚尾,是春秋時吳楚兩國交界的地方,在今江西省北部。那裡,地域遼闊,山水相接,煙雨迷茫,江濤奔湧。

此詩描寫了深秋時節,江上白波湧起,而煙雨飄飄,天色陰暗,江上頓時給人沉沉的感覺。那滾滾的江水挾着深秋的寒氣,風寒水冷,吳楚一帶,秋意盎然。而兩岸山巒經秋意的感染,樹葉也被秋霜染成金黃,那金黃的葉子随風飄起,零落在秋山之坡,飄忽在秋水之上。樹林裡、天空中,一行行大雁南歸,時起的雁聲從天宇傳來,萦繞在人們的心頭。遊子在外,聽到黃葉飄飛,雁陣聲寒,即起思歸之意,乘晚渡江歸去。這是一種思歸的秋聲。

清代詩人宋婉在《九日同姜如龍、王西樵、程穆情諸君登慧光閣飲于竹圃分韻》寫道:

塞鴻猶未到蕪城,

載酒登臨雨乍晴。

山色淺深随夕照,

江流日夜變秋聲。

上方鐘磬疏林滿,

十裡笙歌畫舫明。

空負黃花羞短鬓,

寒衣三浣客心驚。

全詩寫詩人登臨慧光閣時的所見所感,充滿了濃郁的悲秋意緒。“山色淺深随夕照,江流日夜變秋聲”,詩人登樓遠眺,随着夕陽的變化,山嶺顔色深淺各不相同;江流日夜奔騰,江水打出來的聲音随着夏去秋來而改變聲響。如果你用心分辨,四季都有它的表情,四季的聲音表情達意各不相同。“江流日夜變秋聲”,表現了大自然時序更替的自然法則。

感悟秋聲,體味詩情,我們的心中便多了一份感動,我們的情緒便有了一些安頓。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